金聖歎的批注是好的
1948年4月2日,毛澤東在山西興縣蔡家崖村接見了《晉綏日報》編輯部人員,發表了著名的《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
《晉綏日報》在1947年6月以後的幾個月裏,曾經配合晉綏解放區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和整黨運動,在中共中央晉綏分局的領導下,以公開進行自我批評的方法,揭露了自己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堅決地進行反對右傾的鬥爭。
談話中,毛澤東滿腔熱情地鼓勵編輯人員,表揚報紙的內容豐富多彩,尖銳潑辣,富有朝氣,反映了偉大的群眾鬥爭,為群眾講了話。毛澤東說:“我很願意看它。”
毛澤東讚賞用編者按的形式,對報紙發表的材料加以批注。後來的批注雖然有缺點,但是那種負責精神是好的。毛澤東說:
“金聖歎批注《三國演義》,有人看不好,我看是好的,使人看時有個頭緒,當然,批注得不完全對。”(陳晉:《毛澤東與文藝傳統》,1992年3月第1版,第29頁;中共呂梁地委黨史研究室:《毛澤東在呂梁》,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267頁)
筆者在拙著《毛澤東讀〈三國演義〉》的《批注使人看時有個頭緒》一節中,曾經對毛澤東關於金聖歎這段談話有所辨正,指出批注《三國演義》的是毛綸、毛宗崗父子,但同時筆者也指出金聖歎批注《水滸傳》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毛氏父子起而效仿,才有毛批本《三國演義》的傳世。總之,在毛澤東的意識裏,清代的小說評點家金聖歎的批注是有價值的。如果我們不拘泥於字麵,應該看到,毛澤東對金聖歎評點《水滸傳》、毛氏父子評點《三國演義》的價值,都是基本上持肯定態度的。
毛澤東對金聖歎的評點持“一分為二”的態度:我看批注是好的;當然批注得不完全對。金聖歎的批注,哪些方麵是“好的”,哪些方麵“不對”,限於談話的具體情況,毛澤東沒有展開講。這隻要我們具體分析一下金批,就不難看清楚:
金聖歎評點《水滸傳》,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以袁無涯刻的一百二十回《忠義水滸傳》為底本,砍去七十一回以後的全部內容,寫了一個“驚噩夢”的結局,把第一回改為“楔子”,造了一個七十回本;二是寫了許多批語,去掉“忠義”二字,刪去了一些內容,作了修改和評點;三是寫了三篇序文和一篇《讀第五才子書法》。
先說金評“好的”方麵:
金批提高了《水滸傳》的文學價值。胡適在《〈水滸傳〉考證》中說:“金聖歎是17世紀的一個大怪傑,他能在那個時代大膽宣言,說《水滸》與《史記》、《國策》有同等的文學價值,說施耐庵、董解元與莊周、屈原、司馬遷、杜甫在文學史上占同等的位置,說‘天下之文章無有出《水滸》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無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這是何等眼光,何等膽氣!”
金批提高了《水滸傳》的文本價值。這部七十回本的《水滸傳》,於1641年刻成通行本,流傳至今,三百年來風行海內外。鄭振鐸說:“一部七十回本的《水滸傳》……打倒了、淹沒了一切流行的明代繁本、簡本、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使世間不知有《水滸》全書者三百年,《水滸傳》與金聖歎批評的七十回本,幾乎結成一個名詞……金氏的威力真可謂偉大無匹了。”
金批揭示了《水滸傳》的社會價值。例如在第一回中批道:“記一百八人之事而居然謂之史,何也?從來庶人之議皆史也。庶人則何敢議也?……天下有道,然後庶人不議也,今則庶人議矣。”這裏明白說出《水滸》寫作、流傳的當時天下無道,所以庶人敢議。又如,《水滸傳》先寫洪太尉誤走妖魔和高俅發跡,批語中認為這是說明“亂自上作”,也就是說梁山聚義實際上是洪太尉(統治階級代表人物)所造成的,是高俅以及高俅那樣的貪官酷吏“官逼民反”。這些,都是很有見地的,在當時不失為獨到的、高明的見解。還有,雖然從總的傾向來看金聖歎把江湖好漢看作“盜賊”,但是,每當作品描寫他們的具體反抗行為時,金聖歎的同情與讚美往往在水滸英雄一麵。如貫華堂本十三回寫劉唐說晁蓋取生辰綱道:“小弟想此一套是不義之財,取之何礙。”金批:“可見是義旗。”又劉唐接著說:“去半路上取了,天理知之,也不為罪。”金又批:“可見是義旗。”貫華堂本十九回寫林衝“將晁蓋推在交椅上”。金批:“定大計,立大業,林衝之功,顧不偉哉。”又同回批語讚林衝說:“不是勢利,不是威脅,不是私恩小惠,寫得豪傑有泰山岩岩之象。”如此之類,不可勝舉。封建統治者說《水滸傳》“誨盜”,金聖歎許之“義旗”,其實是從相反的兩極看到了《水滸傳》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