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歲月呢喃(1 / 3)

元狩十一年九月,秋

來往行人注意到寶芝堂大門緊閉,上麵掛著“休業一日”的牌子。

一病人自外地趕來,詢問附近攤主道:“怎麼,醫館還有休息的麼?”

“外鄉人,這你就不懂了,這是寶芝堂開業後便有的規矩,每六日休息一日。如果有急症,可以往前麵的街道尋去,那處有一家開了幾十年的醫館,解決小疾是沒問題的”,攤主熱情地解釋著。

因著寶芝堂東家給了自己不少的酬勞,每到寶芝堂休業,自己便在此地守著,等人詢問便會幫忙解答。

“可俺是從外鄉慕名而來的,特意來找寶芝堂大夫診治的”,病人焦急地說道,自己這是頑疾,多年來找了許多醫館看都沒有徹底根治,就連祁門縣有名的付大夫也束手無策。

“是舊疾麼?”攤主看著病人臉色尚佳,便繼續問道。

“嗯,很多年了,一到陰雨天便發作,胸悶難忍,晚上更難以安睡,也不知影不影響歲數”,病人體形較胖,尚至不惑之年,卻已兩鬢斑白,可見其深受病痛之折磨。

“既然已是頑疾,那便不差這一日。你去尋個附近的客棧休息一夜。明日再來時,寶芝堂便會開門”,攤主解釋道。

“嗯,也隻能如此了”,病人聞言點了點頭,轉身離去。

崎山鎮清渠鄉,午時

一男一女走在鄉間的小道上,迎著微風看向田間那成片長條狀、黃澄澄垂掛下來的粟米,兩人身後不遠處跟著兩個黑衣男子。

“可走累了?”元狩帝低眸看向停住腳步,站在田邊的褒可青,問道。

每到寶芝堂休息日,倆人便外出遊蕩。自清晨出發,於日落而歸。

褒可青默默地搖了搖腦袋,看向遠處田裏正忙碌收割粟米的老翁。

此時,一老婦提著竹籃子從遠處走來,走近時高喊:“孩他爹,餓了吧?趕緊過來吃餅子”。

田裏的老翁聽到聲音,抬起腦袋看向老婦,用衣袖擦了擦額頭上的汗,高聲回道:“誒,俺先收完這一茬就過來”。

過了好一會兒,老翁才放下手裏簡陋的工具,抬步向田邊的大樹走去,那裏已擺好飯食。褒可青轉頭示意墨鬆和陸炳倆人站在原地等待,自己與元狩帝一起慢慢地向著那棵大樹走去。

那樹下一直等待的老婦見自己丈夫走了過來,便下到田裏拿起工具繼續幹著收割粟米的活計。

“老丈,這些田地都是你的麼?”見老翁吃得差不多了,褒可青走近問道。

“是啊,這些地自俺祖父起一直歸俺家的,祖父那時候更多些,這些年為了生存,俺賣了不少田地,隻剩下這幾畝了”,老丈嚼完最後一口堅硬的餅子,配著那稀薄的湯水進了肚。

放下碗筷,抬頭看向來人,隻見麵前站著的是一個長身玉立的姑娘,姑娘身後站著一個高大的男子,男子側著臉不看自己一眼,負手看向田地裏。

“如此辛苦的活計,怎麼就隻見你們兩位老人家呢?家中其他的孩兒去忙什麼事了?”褒可青看著老翁手腳利落地收拾著碗筷。

“俺和老婆子就生了一個兒子,那家中的兒媳剛剛生產完,給俺生了個大胖孫子,俺便讓兒子照顧好他們娘倆,由老婆子在家煮飯送飯。俺勤快些,自己一個人忙得過來”,老翁提及孫子,眉開眼笑地說道。

“那真是恭喜了,添孫添福”,褒可青順著老翁的話回道。

“你們大戶人家出來的,說話就是好聽”,老漢又看了看眼前爽朗的姑娘,話也跟著多了起來。

“今年田地裏是難得的豐收,俺記得上一次這樣的景象還是當今聖上未登基前。一晃眼,就這麼多年過去了,也不知俺和老婆子是怎麼過來的”,回想起這麼多年的艱苦,老翁心裏不禁泛起了心酸。如果再晚些,這幾畝田地也保不住了。

“可怨當今聖上?”褒可青隨著老丈的目光看向那一茬茬的粟米。

“這可不能說的,姑娘,當今聖上英明神武,於四個月前便下令免了我們西北一帶今年的賦稅,且按在冊的人頭數及時發放了種子,這才讓俺家緩過氣來,否則俺也不知今年要怎麼熬過這個冬季了”,老丈似打開了話匣子,滔滔不絕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