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十二月份(5)(2 / 2)

王郎戰敗被殺,結束了皇帝夢。劉秀收查他的往來文件書信,發現裏麵有手下官員們寫給王郎的上千封書信,內容很多是詆毀和誹謗劉秀的,甚至有出主意剿殺劉秀的。左右勸他嚴加追查,好一網打盡,劉秀未置可否。

一天,劉秀把官員們召集在一處,點起爐火,火光映照在士兵們的刀槍上,顯得威嚴而肅穆。那些與王郎暗中往來的官員都惶惶不可終日,臉色蒼白。他們知道一旦追究起來,即使不被殺頭,也會被關進深牢大獄。膽小的人開始瑟瑟發抖,膽大的也開始後悔沒有早些逃走。

劉秀卻是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他讓士兵把那些信都扔進火爐,看著書信燃燒成灰燼,然後說:“現在大家可以安心了。”

官員們都拜伏在地上,慶幸自己逃過了一劫,同時也很感激劉秀放過他們。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對劉秀有二心了。

就這樣,劉秀以他的謀略和寬容收服了人心,實力漸漸增強,最後不僅滅掉劉玄為兄長報了仇,而且成為東漢的開國皇帝。

所謂得人心者得天下,與其把人們趕到與自己為敵的一方,還不如對他們施以德行,以收為己用。但這不是尋常人能做到的,隻有那種明了事物運轉規律,明了順應自然的道理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30人生是一個逐漸修養的過程

據史料記載說,“曾國藩一生三變,書字初學柳宗元,中年學黃山穀,晚年學李北海,而參以劉石,故挺健之中,愈饒嫵媚。”這是說他習字的三變。

“其學問初為翰林詞賦,即與庸鏡海太常遊,究心儒先語錄,後又為六書之學,博覽乾嘉訓詁諸書,而不以宋人注經為然。在京為官時以程朱為依歸,至出而辦理團練軍務,義變而為申韓。嚐自欲著《挺經》,言其剛也。”這裏說的是他學問上的三變。

縱觀曾國藩一生的思想傾向,他一直是以儒家為本,並雜以百家為用,各家思想在他的每個時期幾乎都有體現。但是隨著形勢、處境和地位的變化,各家學說在他思想中體現的強弱程度又有所不同。

曾國藩的同鄉好友歐陽北熊認為:曾國藩一生的思想也有三變。早年在京城時信奉儒家,治理湘軍、鎮壓太平天國時采用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後則轉向了老莊的道家。這個說法大體上描繪了曾國藩一生三個時期的重要思想特點。

曾國藩紮實的儒家功底,是在京做官時打下的。他用“程朱理學”這塊敲門磚敲開了做官的大門之後,並沒有把它丟在一邊,而是對其進行了深入研究。又由於受到唐鑒等理學大家的指點,他在理學素養上更是有了質的飛躍。

曾國藩不僅對理學證綱名教和封建統治秩序的一整套倫理哲學,如性、命、理、誠、格、物、致、知等概念有深入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還進行了理學所重視的身心修養的係統訓練。

這種身心修養在儒家來說是一種“內聖”的功夫,通過這種克己的“內聖”功夫,最終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一個人要想實力強大,求得發展,並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需要與時代的節奏同步,與環境的變化同步。

31機遇來時不可優柔寡斷

楚漢相爭之時,韓信的實力已經不容小覷,他完全可以左右楚漢的勝敗。辯士蒯通便對韓信說:“當今楚漢二王的命運掌握在你手裏,你投靠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勝。我願為你獻計獻策,幫助你得到最大的利益。目前,你占領著齊國的地盤,如果你從燕趙兩地空虛的地方出擊,就能控製漢楚的後方。這個時候,你若能滿足天下百姓的願望和要求,天下人就會投奔你而來。順勢者昌,逆勢者亡,機遇來了不去把握,自己可能會遭殃。希望你慎重考慮啊!”

從當時的時局來看,韓信有足夠的實力稱霸。但他對此猶豫不決。不久蒯通再次勸說他:“計謀大事在於時機,時機一旦錯過,想要保住安穩的位子就很難了。麵對機遇要果斷作出反應。否則就會錯失良機、追悔莫及啊。若隻看重小小的計謀,就會失去掌控天下的大局麵,如果看清楚了局麵,卻不敢去做,就是百事的禍害。猛虎的猶豫不決,不如蜂蟲的致螯;良馬不前,不如駑馬安步。雖然有舜禹那樣的智慧,卻默默不語,那就不如聾啞人的手勢指點。功勞難成,卻容易毀敗;時機難得,卻容易失去。時機一旦失去就不會再來了,但願你認真考慮吧!”

然而韓信仍然在猶豫,他不能下決心背叛劉邦,最後終被劉邦殺害。

當機立斷,指的是認準行情,深思熟慮後的果敢行動,而不是心血來潮或憑意氣用事的有勇無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