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2月1日《光明日報》在頭版報道了一個剛創建兩年的集體小企業——四通集團公司,1986年一年的營業收入就達近億元。這個數字使許多行家都震驚不已。這是一個由中國科學院的十幾個科技人員集體辭去“鐵飯碗”,與海澱區四季青鄉聯合辦的一個鄉鎮集體小企業。創業一開始就選擇以日產打印機2024的二次開發為目標。開發後這種打印機一投入市場就大受用戶歡迎,17天就收回成本,償還了貸款期限僅一個月的100萬元貸款。不到一年他們又推出新產品,先後在國內外獲得專利,在國內獲獎。創業兩年多,沒要國家一分投資,卻累計完成營業額上億元,上繳各種稅款1000萬元,並擁有100萬元的固定資產。該公司由此初步形成一個有自己的研究中心、生產基地和銷售體係的科工貿一體化企業。
試想,這一切能離得開創業者“勇於負責,開拓創意”的高尚職業道德品質嗎?
日本的中田修就是一切從零開始的開拓者。
中田修曾到美國軍隊當過仆役,做過黑市小販、印刷公司職員,走馬燈似的換了十幾次工作。他不是被辭退,就是工作不順心,經常流浪街頭。一次,他徘徊在東京的一條街巷,感到萬念俱灰,決心自殺以結束自己的無限煩惱和痛苦。這時候,他無意瞥見了附近有一塊掛著的“壘澤設計研究所”的招牌,這塊招牌喚醒了他當印刷公司職員的願望,他終於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決心從零開始創立設計學校。
原來,中田修在印刷公司工作時,就被公司職員優厚的待遇迷住了。為了擺脫饑餓,中田修下決心做個設計師,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當時並沒有學習設計的學校,中田便利用工作的方便,把設計公司的作品帶回家研究,自學設計方麵的書籍,堅持了半年,終於學會了設計技術。
在放棄了自殺念頭後,中田修認真地想辦法去完成自己的心願。沒有雄厚的資金,他通過“讀者欄”招收學生,開始隻辦“周日教室”。以後又租借公共場所作為教室,以容納更多的學生。為籌措辦學資金,他向阪隱公司的經營辦法學習,把“前金製”引入學校的建設之中。所謂“前金製”就是預收款。慢慢地,一個正式的設計學校就形成了。
到1959年4月,“東京設計所”在大阪成立。起名東京,是為了紀念東京那間挽救了中田修性命的設計所。後來,在中田修苦心經營下,“東京設計所”終於成了日本一流的設計研究所。
要做一個成功的人是很不簡單的。隻有學問、知識是不夠的;而以年資評定,選一個服務時間最長的人出來,也未必能勝任。卡耐基在談到企業經營者用人策略問題時,曾告誡人們,一定要多用開拓型、創意型的人才。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做開拓創意型人才,首先必須思想解放,勇於創意,對事業有強烈的進取心和獻身精神,同時也具有開創意事業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要敢於堅持原則,敢想、敢做、敢為,直陳己見,不怕得罪人,甚至可以“好高騖遠”“狂妄”“出風頭”“刺頭兒”等。
你還要養成善於獨立思考的習慣。善於獨立思考的人,有明顯的特征:一是能大量吸收、儲存、加工各種活生生的信息,同時富於聯想,能從接收到的信息觸發起靈感,激起思想火花,沿著思想火花去追蹤、捕捉潛在的發展趨勢;二是知識麵比較寬,能從宏觀和微觀上綜合考慮問題,在寬大的知識領域裏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三是思考問題角度往往與眾不同,常從別人沒有想到的新角度切入、使問題產生新的麵貌和質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