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每個紮克伯格背後,都有上千個失敗者。
沒錯,他的成功是無法複製的—即便你有紮克伯格的天賦,也不可能有他那麼幸運。
其實,我想說的是,不希望讀者把這本書當成功學來看。因為,紮克伯格壓根就沒有追求過成功。我更願意您把他的經曆看做是一首令人亢奮的搖滾樂。因為,在這個偉大的互聯網時代,一切都是可能的。
上世紀80年代,蘋果公司的IPO開啟了PC時代,但是真正能整合和無限放大“PC”效應的,還是互聯網。接著,雅虎和穀歌相繼統治互聯網,現在,則輪到了紮克伯格的Facebook,它建立於人們真實的人際關係之上,讓每一個用戶和終端都成了傳播的自由主體。
現在,互聯網已經成為不斷推動經濟發展、吸納就業和創業、不斷產生新的商業模式的新業態。即便是國內,也有著李彥宏、馬化騰、周鴻禕等憑借互聯網叱吒風雲的時代寵兒。可以說,就是一些實體經濟下的各類產業,也正在積極尋求往互聯網這個平台上延伸,沒有互聯網支撐的產業在未來不可能走多遠。
因為這樣的特性,互聯網也賦予了“自古英雄出少年”這一命題更豐富的內涵。“創業趁年輕”正當其時,年輕人有著無窮的創造力,而互聯網則為他們的自主創業插上了一副隱形的翅膀。
IT創業的基本技能—設計或編程—不用上大學就能學會,而且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是自學成才。你要了解整個行業,也可以不用上大學,但你必須要具備以下一些東西,像紮克伯格一樣具有的東西。
首先需要的是練好內功。回顧紮克伯格的創業之路,和那些退學創業的前輩們一樣,在正式創業之前,差不多都有十年的預備和積累期。紮克伯格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對計算機編程極其狂熱。在生活中,他將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電腦編程以及實現自己的想法上。他的電腦桌前有片白板,他經常會一個人在上麵畫著什麼,而這些隻有他一個人能看懂。這其中的艱辛和孤獨,也許隻有他自己知道。當然,他一直都是快樂著的。
“事雖難,做則必成;路雖遠,行則必至。”隻有練好了內功,創業才能以事半功倍的效率快速發展。
投資新點子也是很重要的。在紮克伯格出席的一次演講中,他的團隊曾經專門就“投資新點子”為題發表過演講:“有的時候,如果我們能時刻做好準備,積極地去尋找那些很有吸引力的機會,那就會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這些簡單的觀點常常極為有力,能夠產生深遠的影響。”
其實Facebook並沒有想出多少“革命性”的理念。如果說Facebook有什麼成就的話,那就是紮克伯格等人發現了所有人的需求,而不隻是一部分用戶的需求,這就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新點子。因為在Facebook獲得成功之前,人們在網上要找到他人很困難。
新點子來源於積極思考的力量。沒有積極思考的力量,也就不會有點子,成功者就會失去個性,也就不能成為成功者了。正所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一個小小的點子往往會引起意想不到的結果。人們往往會活在自己習慣裏,麵對生活中的變化,常常習慣於以前的思維方式。思維定勢了,心路就狹窄了,許多事情想不開,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其實隻要你把自己的心路放開一點點,你就會看到很多事物都是有它積極的一麵,充滿了機遇和挑戰,尤其是現在大行其道的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