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生在農村,家裏還有弟妹,她考上大學來到陌生的城市時,投奔在自己的親戚家,因為出身貧困,受盡了周圍人的冷眼。於是她發誓要改變自己的命運。王怡努力讀書,努力勤工儉學,畢業後進了一家公司,成為了一名白領,月薪2千多。
至此,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勵誌故事的結局。
然而,月薪2千多,對於王怡來說,僅夠在這個城市裏與其他人合租宿舍,拋去日常必需的開銷,所剩無幾,就算不吃不喝存10、20年的錢,也買不起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她不可能再回農村,但這個城市讓她似乎又看不到希望。
王怡相貌尚可,正值妙齡,為人處世也比較成熟(沒一般的城市獨生子女那般任性),便有熱心人開始給她介紹對象。
王怡是有男友的,兩個人情投意合,但男方的家庭條件並不比女孩好,僅為城市平民,男孩的父母早已下崗,別說買新房,就是男孩每個月的薪水的二分之一都要交給父母作為養老金。談戀愛的幾年中,吃飯都是AA製,一起逛街口渴了,男孩都舍不得給王怡買飲料……於是王怡在參加工作的時候,絕口不提自己的男友,以單身身份示人。
王怡希望找到一個稍微有點物質基礎的好男人,讓自己能在這個城市立足。她窮怕了。
王怡背著男孩,參加了幾次相親,見識到了有錢人的生活:
有開奔馳車來相親的男人;有第一次見麵吃飯花銷上千的男人;有說自己存款上百萬的男人……更有甚者,還有帶著女孩去看他名下的連街商鋪的男人。
王怡告訴“媒人”,自己對男人的要求是有豐厚的物質條件,所以她如願見到了不少多金男。然而,這些男人除了多金,還有很多其他的“附加條件”,讓她始料未及。
多金男中有離異帶小孩的,有年齡接近女孩父親的,有長相有礙觀瞻的……最讓王怡受不了的是,這些男人中,好幾個都有大男子主義,言語中充滿了對女性的不尊重——王怡雖然拜金,但她覺得自己心中燃不起一丁點兒的“愛火”,她無法想象與其中的任何一個男人共同生活。
可這些男人對王怡的印象都很好。不少男人都表示出了想繼續交往的意願。王怡接二連三的收到再次約會的邀請,自己心裏也覺得納悶。因為王怡心虛(自己有男友),所以她在相親的時候不會過多的談論自己,也不會冒然積極地提問,隻是默默地聽對方訴說……遇到令她感到不悅的話題,或是令人生厭的相親男,她也依舊保持著一種不溫不火的態度。
其實王怡的心裏依舊拿捏不定。她很迷茫。擺在她麵前的就是,麵包和愛情的二選一,不可兼得。
正在王怡猶豫不決時,她的男友知道了其相親的經曆。男孩太年輕,血氣方剛中還帶著自卑,暴怒之下結束了這段感情,女孩沒有了退路,選擇了麵包……
不能說,女人拜金就是錯,從王怡的經曆中,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一個人的價值觀是與社會整體的大環境有關,也許每個人做出的選擇不見得就是她(他)自己想要的,隻不過被逼到了那一步。船王的女兒肯定隻想找愛情,不會考慮麵包。
如果說這個王怡之所以最後選擇了拜金,是不得已的話,那麼接下來的另外一個故事的主角則是“自作孽”。
M就是那種從內到外散發著“物質女孩”氣質的人。M有能力掙錢,但更有能力花錢,她把金錢投資在自己的穿著打扮上,為的就是釣到視覺動物的金龜婿,然後一勞永逸,在家做太太,每天做做美容,打打麻將,逛逛街……
普通的小職員,M 是不屑浪費時間去見麵的。遇到看似多金的相親對象,M 就會直奔主題,主動發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