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之後,我對所有認識的大學生說,不要拿年齡做借口,奇跡並不是不可能發生的。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可以和衛視領導暢談合作、談節目構想、談運營方向,而且頭頭是道,頗有見地,沒有哪個領導不會另眼相看。曾經他戴起帽子,怕領導看出他的年齡;曾經他邀我和朋友一起去談合作項目,怕自己的氣場不夠。在馬鬆這裏,想到的就是馬上做,沒有顧慮沒有什麼不可能。沒有實際行動的空想遠不及一次真正的行動更有價值,做了還有可能,不做就連一點兒希望都沒有,這就是他的行為指導。所以我們常常覺得他從不按常理出牌,常常還拿他當孩子看待,很長一段時間後,仔細想想,其實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理論,這就是80後孩子的行事方略,和我們當然是不同的。
2007年,第一年擔任衛視主持人後,馬鬆在過年回家時把幾萬元的收入全部給了爸媽,並給媽媽買了戒指,給爸爸買了手機,那年他不過18歲。爸媽絕對認為馬鬆是個孝順的孩子,無論何時,他最先想到和自己分享幸福的一定是爸媽,而他所承受的,幾乎從不和爸媽說。在他看來,即使告訴了爸媽,隻會讓他們擔心,而所有的一切還要自己去闖蕩。馬鬆的爸媽都是樸實的工人,每次見到我,所有的話題都是說,有時間多勸勸馬鬆休息吧。不論什麼時候,父母最牽掛的永遠是孩子的健康。爸媽總是無所欲求,隻希望孩子們能快樂、幸福、健康地生活,這也是馬鬆的爸媽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吧!
記得曾經有一段時間,馬鬆的壓力很大,前景茫然,常常在晚上哭泣,但又會冒出很多創意和想法,然後可憐巴巴地問我們:“我該怎麼做?”那個時候,他真的是個孩子。在我們還在為他擔憂的時候,短短一兩個月間,他就又可以馬上重振旗鼓,再次創造奇跡。不能不感慨,他就是有這個能力!
現在,馬鬆更忙了,雖同在北京,我們見麵的機會卻非常少。我相信,他麵對的將是更多、更複雜的狀況,他的壓力幾乎都是自己給自己的,他總給自己定下一個又一個目標去努力。馬鬆說:我的夢想在10歲都已經很明確了,我就是要成為明星!我要做最好的主持人!我的所有努力都從那時開始,從來沒有動搖。這個追尋夢想的過程有多累、多辛苦,相信隻有馬鬆自己最清楚,他也常常惶惶然在電話裏對我說:明天沒有節目了怎麼辦?我做不到了怎麼辦?但是,在他的同齡人忙著戀愛、忙著消耗青春、忙著在父母庇護下享樂的時候,他整天都陷在工作的忙碌之中,而且還試圖讓自己更累、更忙碌,他怎麼可以做不到?如今,馬鬆已經滿20歲了,每次他嚷著自己老了的時候,身邊的人都想去抽他!
2010年開始,不能去預想馬鬆同學新的10年,因為他已經把很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所以,這個10年,我們隻能拭目以待。我和所有曾經他身邊關注過他成長的人,還有那些曾給予他幫助的人,都注定隻是他生命中的一個過客,慢慢積累起他成長的黃金歲月。
這個世界,傳奇越來越多。
馬鬆,就是我們身邊最近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