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 做身心健康的人(1 / 1)

逃避、嫉妒、緊張、焦慮、抑鬱、浮躁、憤怒等壞情緒時時刻刻隱藏在我們身邊。他們爆發的那一刻,受折磨的不僅僅是你發泄的對象,最大的受害者是你自己。這些壞情緒會帶給你焦躁,讓你的生活變得混亂,而且會給健康埋下很大隱患。其實,這些都屬於心理學的範疇。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們在作決策時,並不是去計算一個物品的真正價值,而是用某種比較容易評價的線索來判斷。

比如現在人們追求的更多的是金錢,可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金錢隻是數字本身的符號,我們想擁有更多的錢,可我們為什麼想掙更多的錢呢?是為了生活的富裕。為什麼要富裕呢,是為了幸福。掙更多的錢不是我們的目的,隻是手段。我們之所以想有更多的錢,是想擁有更多的幸福和快樂。歸根結底,人們最終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錢。因為,從“效用最大化”出發,對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財富,而是幸福本身。心理學就是幫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科學。

“心理學究竟是什麼?”標準答案是這樣回答的:“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心理活動的科學。”但這樣的回答卻使人對它有很大的誤解。很多人的眼裏,心理學是一門很神秘的學科,認為心理學家會看出別人正在想什麼,會洞悉別人的情感,甚至以為心理學是可以算命的。應該說,這是對心理學的誤解。那麼,心理學真的有這麼神秘複雜嗎?芽其實不然,心理學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心理學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意即“靈魂之科學”。在漢語中,我們習慣於把思想和感情叫做“心”,把條理和規則叫做“理”。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的總稱,而心理學則是關於心思、思想、感情等規律的學問。也就是說,心理學是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人的任何活動都伴有心理現象。我們熟知的感覺、思維、想象、情感、意誌以及個性等等都是心理現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溝通的技巧,人際間的壓力以及人際關係不良,不能適應這個社會時的表現都屬於心理學的範疇。心理學已越來越廣泛地應用於人們生活實踐的各個領域。

在這個心理學日益被廣泛關注的時代,本書以實用,淺顯的敘述來幫助讀者解開心中的各種困惑,引導讀者熱愛生活,關愛自己,以健康的心態迎接人生的挑戰。書中諸多化解心結的故事和技巧可以使讀者在需要的時候自己做自己的心理醫生,成為身心皆健康的現代人。

我們不變的希冀和祝願是:請你試著把本書放在枕邊,在閑暇或苦悶的時候,打開它,它可以幫助你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內心世界,發掘自身的心靈潛力,永葆身心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