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理問題≠精神病
心理谘詢在我國是一門起步較晚的新興學科。人們對它有一種神秘感。來訪者通常都是左顧右盼、鼓足了勇氣才走進診室;在醫生反複保證下,才肯傾吐愁苦;或是繞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實的情況暴露出來。因為在許多人眼裏,來谘詢的人很可能有什麼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道德品質方麵有問題。此外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軟弱無能的表現,對男性來說尤其如此。
以上種種原因,使得很多人寧願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願或不敢前來就診。其實,心理問題與精神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每個人在成長的不同階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麵,都有可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導致消極情緒的產生。對這些問題如能采取適當的方法予以解決,個體就能順利健康地發展;若不能及時加以正確處理,則會產生持續的不良影響,甚至導致心理障礙。這樣看來,心理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就這些問題求助於心理谘詢並不意味著有什麼不正常或有見不得人的隱私。相反,這表明了個體具有較高的生活目標,希望通過心理谘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認問題,混混沌沌虛度一生。
延伸閱讀:
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精神病就是瘋子,其實他們所說的精神病嚴格地來講是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它與一般的心理問題和輕度心理障礙有很大區別。絕大部分精神病人對自己的疾病沒有自知力,更不會主動求醫。
2心理學≠窺見內心
兩個久未謀麵的老同學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個知道對方是心理治療師,就讓他猜一猜自己現在心中想些什麼。許多來訪者也有類似的心態。他們不願或羞於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為隻要簡單說幾句,谘詢者就應該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谘詢者水平不高。其實心理治療師也是人,他們沒有什麼特異功能,他們之所以能窺見他人的內心世界,隻是應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來訪者提供的一定信息進行討論和分析,並進行谘詢與治療。
延伸閱讀:
因此,來訪者需詳盡地提供有關情況,才能幫助醫患雙方共同找到問題的症結,有利於治療師做出正確的診斷並進行恰當的治療。
3心理谘詢≠無所不能
許多來訪者將心理谘詢神化,似乎谘詢者無所不會、無所不能,就像一個“開鎖匠”,什麼樣的心結都能一下打開,所以常常來診一兩次,沒有達到所希求的“豁然開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來了。實際上,心理谘詢是一個連續的、艱難的改變過程。心理問題常與來訪者的個性及生活經曆有關,就像一座冰山,積封已久,沒有強烈的求助、改變的動機,沒有恒久的決心與之抗衡,是難以冰消雪融的,所以來訪者需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還有一些來訪者把心理醫生當作“救世主”,將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丟給醫生,以為醫生應該有能耐把它們一一解開,而自己無須思考、無須努力、無須承擔責任。多年來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就是,病人看病,醫生診斷、開藥、治療,一切由醫生說了算,要求病人絕對服從、配合,因此來訪者自然而然地把這種舊的醫學模式帶進心理谘詢。然而,心理谘詢與心理治療是新的社會醫學模式的產物,心理醫生隻能起到分析、引導、啟發、支持、促進來訪者改變和人格成長的作用,他無權把自己的價值觀和願望強加給來訪者,更不能替來訪者去改變或做決定。
延伸閱讀:
來訪者需認識到,“救世主”隻有一個,那就是自己。隻有改變自己、戰勝自己,最終才能超越自我,達到理想目標。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給醫生,消極被動,推卸責任,隻會一事無成。
4心理谘詢≠思想工作
來訪者中還有另一種極端的認識,就是認為心理谘詢沒多大用處,無非是講些道理,因而忽視或未意識到心理問題是需要治療的。一女孩因強迫症痛苦異常前來就診,家人反對並幹涉:“你就是死鑽牛角尖,想開點就會好的。”也不讓患者服藥。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內心很絕望,從而影響到治療的連續性和效果。心理谘詢作為醫學中的一門學科,有著嚴謹的理論基礎和診療程序,它與思想工作是有本質區別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說服對方服從、遵循社會規範、道德標準及集體意誌,而心理谘詢則是運用專門的理論和技巧尋找心理障礙的症結,予以診斷治療。谘詢者持客觀、中立的態度,而不是對來訪者進行批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