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鍵詞:完整性概念
超市正在清倉大甩賣,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個菜碟、8個湯碗和8個點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無損的,那麼你願意支付多少錢買這套餐具呢?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剛剛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無損,另外這套餐具中還有8個杯子和8個茶托,其中2個杯子和7個茶托都已經破損了,你又願意為這套餐具付多少錢呢?
這是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的一項實驗:在人們隻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況下,對人們進行問卷調查。結果是,人們願意為第一套餐具支付280元,卻隻願意為第二套餐具支付200元。
如果按數量來算的話,第二套餐具雖然有些損壞,但是還是比第一套餐具多出了6個完好的杯子,和1個完好的茶托,其價值應該高於第一套餐具的,但是事實上人們願意為其支付的價格反而低了很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
簡單來說,這就是“完整性”概念在起作用。
人們在對整套餐具的價值進行評估的時候,考慮的不是餐具數量的多與少,而是其整體是否是完好無損。沒有損壞的,他們就願意多支付一些錢,而有損壞的其價值自然也就會降低。因為在此時,24件和31件,哪個算多,哪個算少,假如不互相比較是很難評價的,但是整套餐具到底完好無缺還是已經破損,卻是很輕易判定的。因此,是否具有完整性成為其判斷的標準,一套餐具,其數量即使再多,如果有破損,也隻能算是次品,人們要求廉價也就理所應當的了。
不過,有時候,商家就是利用人們這種認為次品必廉價的心理,來達到他銷售的目的。比如一套好好的家具,五鬥櫥上蹭破塊漆、掉了個原裝把手,隻能作為處理品賣了,有的商家腦筋急轉彎,把價格抬高一倍,再打個大大的叉,下麵寫上對折處理,實際上還是原來的價,結果反而一下子賣出去了。且不論是否有欺詐的嫌疑,但完整性概念的作用還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