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關鍵詞:心理賬戶
如果你打算去聽一場音樂會,票價是200元,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你發現丟了一張價值200元的電話卡。你是否還會去聽這場音樂會?實驗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舊去聽。可是如果情況變一下,假設在你馬上要出發的時候,突然發現把提前購買的音樂會門票弄丟了。如果你想要聽音樂會,就必須再花200元錢買張門票,你是否還會去聽?結果卻是,大部分人回答說不去了。
丟了電話卡,損失了200元錢,而丟了音樂會的門票也是損失了200元錢,同樣是損失200元錢,從損失的金錢上看,並沒有區別。為什麼丟了電話卡後仍舊去聽音樂會,而丟了音樂會門票之後就不再去聽了呢?答案其實就是你的心理賬戶在作怪。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帳戶,一個是經濟學帳戶,一個是心理帳戶。心理帳戶的存在影響著我們的消費決策。
經濟學帳戶裏,每一塊錢是可以替代的,隻要絕對量相同。在心理帳戶裏,對每一塊錢並不是一視同仁,它管理著不同來路的錢,各自進行著預算和支出,並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行為。之所以會出現上文中的前後兩種情況,原因就在於,在人們的腦海中,把電話卡和音樂會門票歸到了不同的心理賬戶中。在音樂會的賬戶裏,其支出僅僅是200元,並不會因為丟失了電話卡使音樂會所在賬戶的預算和支出發生變化,所以,人們仍然會選擇去聽音樂會。但是已經丟了的音樂會的門票,和需要再買的音樂會門票卻都被人們歸入到了同一個賬戶,所以看上去,如果要聽這場音樂會,就要花400元才行,這樣人們當然覺得很不劃算,而因此放棄。
如何做出理性決策?
一個10元等於兩個5元嗎?如果你仔細考慮一下,它們對你來說可能就不是數值上等價那麼簡單了。雖然事實上它們的確是而且應該是等價的,但就是由於心理賬戶的存在和影響,使得你對它們的認識和態度就會有所不同。那麼既然認識到心理賬戶的存在了,我們就要學會改進和避免類似的非理性行為。
如果你想多幾分理性的話,你應該明白,你可以采用換位法,換個角度看問題,看看自己的決策是否和原來一致。
首先,你要對心理賬戶所導致的非理性行為誤區有一定的了解。你要知道,錢是等價的,對不同來源,不同時間,和不同數額的收入一視同仁,做出一致決策。
其次,你還可以用換位法思考,考慮自己處在相反的或者其他的情形時會如何決策。如果你在兩種等價的情況下所做出的決策是一致的、不矛盾的,那麼你的行為就是理性的。
股票與賭博中的“控製錯覺”
心理學關鍵詞:控製錯覺
《月亮走,我也走》的歌想必很多人都聽過。夜晚漫步在海邊,當月亮在頭頂上時,盡管你知道月亮沒有在追你,但看起來不論你走到哪裏它都跟在你的背後。
其實這就是“控製錯覺”。
賭博中的“控製錯覺”
在心理學家看來,賭徒不斷賭博的動力就來自於“控製錯覺”——認為各種隨機事件受自己影響和控製。
一個關於賭博行為的實驗證實了控製錯覺的存在:
心理學家在對賭徒行為的研究中發現,與由別人分配彩票號碼相比,賭徒們願意出4倍的價錢自己抽彩票;當賭徒和一個笨拙而緊張的人玩隨機遊戲時,他們會比和一個精明而自信的對手玩時下更多的賭注;同樣,擲骰子和轉動輪盤也會增加賭徒們的信心。
另外,心理學家還發現,在賭博中擲骰子的人希望擲出小點時,出手相對輕柔,而需要擲出大點時則出手相對較重。通過這些方法,從50多個實驗中,心理學家一致發現人們行動時往往認為他們能夠預測並控製隨機事件。而且,賭徒們一旦賭贏了,就會將之歸因於自己的技術或預見性;如果輸了,就會認為“差一點就成了”或者是自己“倒黴”。
股票交易中的“控製錯覺”
股票交易者也有類似的錯覺,炒股者喜歡由自己選擇和控製股票交易所帶來的“權力加強感”,就好像他們的控製和操作能抵禦“市場帶來的波動”,其實二者之間可能毫無關係。
總之,在股票交易中我們越是極力想證明自己的判斷和信息是對的,我們越是會回避和拒絕那些挑戰我們判斷的信息。一旦我們相信某一支股票的市值一定會有所上升,那麼即使遇到了相反的證據我們也不會改變原來的決定。我們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心理印象。雖然我們有時也會有所收獲,但這種收益在某些時候也是要以一定的付出為代價的。
就這一點來說,股票與賭博在心理錯覺上有相似之處:股票交易與賭博一樣,在控製錯覺的作用下,我們會因過度自信而產生“驗證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