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每天給自己一個行動(1)(1 / 3)

戈功就要采取行動,勾隻有行動會產生結果。由不如行動,為在於意念,生於行動。

力者的口號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行動才有收獲

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裏,抓到了一隻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和雞一起養在雞蘢裏。這隻幼鷹扣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便一直以為自己也是一隻雞。

這隻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於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願望了。

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後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隻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拚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於飛了起來!

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都似這隻鷹學會飛翔的過程一樣,隻有曆經磨煉才可以喚起成功的力量,隻有經過坎坷和磨難,才能獲得成功的條件。當我們麵對危機的時候往往會生發出巨大的潛在力量,所以我們要學會挑戰自己,淘汰自己,讓自己麵對困難和挑戰,這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現實生活中,有人會因為失敗而放棄,也有人因為戰勝失敗而成就一番更大的事業;有人會因為對手強大而畏懼,也有人會因為挑戰巨人而使自己快速成為巨人;有人會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抱怨產品、抱怨公司、抱怨顧客,也有人因為產品賣不出去而創造出大受市場歡迎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有人會因為受不了上司的嚴厲而每每跳槽,也有人會因為“嚴師出高徒”而使自己能勝任更複雜的工作後不斷晉升到高位!

對事物的看法,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但有積極與消極之分,而且每個人都必定要為自己的看法承擔最後的結果。消極思維者,對事物永遠都會找到消極的解釋,並且總能為自己找到抱怨的借口,最終得到了消極的結果。接下來,消極的結果又會逆向強化他消極的情緒,從而又使他成為更加消極的思維者,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

所有的這一切正如叔本華所言:“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隻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即使我們不能改變環境,至少我們可以改變內心的想法和看待事物的態度。我們不可以改變自己的容貌但可以展現笑容;我們不能控製他人,但可以掌握自己;我們不能預知明天,但可以利用好今天;我們不可能每戰每勝,但我們可以盡心盡力,所以我們要立刻行動,要直麵困難,積極的去生活。

痛苦的真正原因

有一個故事,說一位教會長老,酷愛打高爾夫球。

在一個休息日,他覺得手瘁,很想去揮杆打上幾球,但教會規定,信徒在安息日必須休息,什麼事都不能做。

這位長老卻忍不住了,決定偷偷去高爾夫球場,想著打九個洞就好了。由於安息日其他教徒都不會出門,球場上一個人也沒有,因此長老覺得不會有人知道他違反規定。

然而,當長老在打第二洞時,卻被天使發現了,天使生氣地到上帝麵前告狀,說長老不守教義,居然在安息日出門打高爾夫球。

上帝聽了,就跟天使說,會好好懲罰這個長老。

第三個洞開始,長老打出超完美的成績,幾乎都是一杆進洞。長老興奮莫名,到打第七個洞時,天使又跑去找上帝:上帝呀,你不是要懲罰長老嗎?為何還不見有懲罰?

上帝說:我已經在懲罰他了。

直到打完第九個洞,長老都是一杆進洞。因為打得太神乎其技了,於是長老決定再打九個洞。

天使又去找上帝了:到底懲罰在哪裏?

上帝隻是笑而不答。

打完十八洞,成績比任何一位世界級的高爾夫球手都優秀,把長老樂壞了。

天使很生氣地問上帝:這就是你對長老的懲罰嗎?

上帝說:正是,你想想,他有這麼驚人的成績,以及興奮的心情,卻不能跟任何人說,這不是最好的懲罰嗎?

即使是快樂,你也需要與人分享,當沒人與你分享快樂的時候,越是巨大的快樂,便會讓你感受越大的痛苦。

生活需要分享,快樂和痛苦都要有人分享。一沒有人分享的人生,無論麵對的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一種懲罰。所以我們要用真誠的心去分擔朋友們的痛苦,這樣你也會分享到他們的快樂;同樣他們也分擔你的痛苦和與你分享他們快樂。

分享是快樂的源泉,為別人帶來快樂的同時,我們自己也會處於快樂的包圍之中。你給別人帶來了快樂,你分給別人的東西越多,你獲得的東西就會越多。你把幸福分給別人,你的幸福就會更多。

決定自己的方向

一隻狼出去找食物,找了半天也沒有收獲。偶然經過一戶人家,聽見房中孩子哭鬧,接著傳來一位老太婆的聲音“別哭啦,再不聽話,就把你扔出去喂狼吃。”

狼一聽此言,心中大喜,便蹲在不遠的地方等起來。太陽落山了,也沒見老太婆把孩子扔出來。

晚上,狼已經等得不耐煩了,轉到房前想伺機而入,卻又聽老太婆說:“快睡吧,別怕,狼來了,咱們就把它殺死煮了吃。”狼聽了,嚇得一溜煙跑回老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