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年,這位商人又去參加一次社交聚餐,吃到一半時,突然有一位衣著亮麗的商人,走了過來對富商說:“先生,你可能已經忘記我了,但我是永遠都忘不了你的。你就是那位給我自尊、自信的人,我一直以為自己是一個推銷鉛筆的乞丐,你卻適時的提醒了我,我是一個商人!從此我就開始努力推銷鉛筆。”說完就遞上一張名片,他已是一位成功的行銷經理了。
生活中的強者和弱者相遇時,往往強者會為給予弱者同情和憐憫而感到欣慰,強者會覺得自己的同情會給弱者以安慰,能給弱者以幫助。其實,真正的幫助並非如此,而是應該給予他們同等的關照,讓他們擁有自強、自立的信心和勇氣,這才是在真正的幫助他們,因為這樣改變的將不隻是目前的一時,而是將來的一世。
正如故事中的富商和乞丐,如果富商隻是施舍給乞丐一百塊,那麼乞丐隻能以此滿足一兩天的溫飽,但是若是用同樣的一百塊來買他售賣的鉛筆,那卻是在承認乞丐的人生的價值,當乞丐看見了自己的價值時,他就不會再那樣悲觀失望,而會生發出生活的美好願望,並努力去實現。這是一種平等的關照,隻有這樣才會讓對方心安理得的去接受。
其實,無論一個人處於怎樣的境地,他所最需要的都不是憐憫和同情,而是對他們存在的肯定,是一種平等的關照和對待。
知足者的快樂
有位出租車司機將一包垃圾放在後車座上,忘了拿去丟掉。
後來這部出租車載了一位女士,女士一上車,發現那包東西,她心想:“一定是前麵那位乘客遺留下來的。”她隨手摸了一下,滿滿鼓鼓的,她就乘司機專心開車之際,偷偷將那包東西塞進她隨身帶的包裏。真不知當她發現那包東西竟是垃圾的時候,感覺會如何!
在生活中,我們不也常常去爭取一些自認為很珍貴的東西,然而真正得到了,又會覺得那隻不過是一些垃圾罷了。更悲哀的是,有時我們為了得到這些看似珍貴的東西,竟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不僅一無所獲,而且失去了很多。
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當然是社會發展最有效的潤滑劑,但不可過於看重名利,過於為名利奔波不休。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講究效益的環境裏,完全不言名利是不可能的,但應正確對待名利,最好是“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順”。
當然,最好的活法還是淡泊名利。因為名字下頭一張嘴,人要是出了名,就會招人嫉妒,受人白眼,遭到排擠,甚至有可能由此而種下禍根。正如古語所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堤高於岸,流必湍之。”而利字旁邊一把刀,既會傷害自己,也可能傷害別人,小利既傷和氣又礙大利。如果認為個人利益就是一切,便會喪失生命中一切寶貴的東西。
人生待足何時足?名利是無止境的,隻有適可而止,才能知足常樂。其實心是人的主宰,名利皆由心而起,心中名利之欲無休止地膨脹,人便不會有知足的時候。欲望就像與人同行,見到他人背有眾多名利走在前麵,便不肯停歇,而想背負更多的名利走在更前麵,結果最後在路的盡頭累倒。知足者能看透名利的本質,心中能拿得起放得下,心境自然寬闊。
一個人如若養成看淡名利的人生態度,麵對生活,他也就更容易找到樂觀的一麵。但許多人口口聲聲說將名利看得很淡,甚至做出厭惡名利的姿態,實際是內心無法擺脫掉名利的誘惑而做出自欺欺人的姿態,未忘名利之心,所以才時時掛在嘴邊。好作討厭名利之論的人,內心不會放下清高之名,這種人雖然較之在名利場中追逐的人高明,卻未能盡忘名利。這些心口不一的人,實際上內心充滿了矛盾,但名利本身並無過錯,錯在人為名利而起紛爭,錯在人為名利而忘卻生命的本質,錯在人為名利而傷情害義。
如果能夠做到心中怎麼想,口中怎麼說,心口如一,本身已完全對名利不動心,自然能夠不受名利的影響。那麼不但自己活得輕鬆,與人交往也會很輕鬆了。
人生真正的價值
有一個出家弟子跑去請教一位很有智能的師父,他跟在師父的身邊,天天問同樣的問題:“師父啊,什麼是人生真正的價值?”
直到有一天,師父從房間拿出一塊石頭,對他說:“你把這塊石頭,拿到市場去賣,但不要真的賣掉,隻要有人出價就好了,看看市場的人,出多少錢買這塊石頭?”
於是,弟子就帶著石頭到市場,有的人說這塊石頭很大,很好看,就出價兩塊錢;有人說這塊石頭,可以做秤鉈,出價十塊錢;結果大家七嘴八舌,最高出到十塊錢。
弟子很開心的回去,告訴師父:“這塊沒用的石頭,還可以賣到十塊錢,真該把它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