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血經(1 / 3)

深秋時節,天地間一片肅殺,枯黃的葉子掛在樹梢搖搖欲墜。

然而這世間有幾處境地似乎出脫塵世,不被四季輪替所束縛,其中長安以西三百裏的那座高聳入雲的蓮花山便是這麼一個神秘的處所。蓮花山又分三脈:主峰蓮花峰,左峰碧霄峰、右峰靈武峰。三峰並排,一律南北走向,且三峰向陽麵巍峨聳立著三座巨大的大乘佛教三世佛的摩崖石刻,佛像高達數十丈,從三峰底部挺拔而起,直入雲霄。石刻上三尊並排結趺坐在仰覆蓮花座上:中尊現在佛,作觸地印之降魔相;左尊為過去佛,亦作觸地印之降魔相,但左掌上托缽;右尊為未來佛,作施定印之禪定相。每日清晨,旭日東升之時,萬丈霞光穿透雲霄,映照著三世佛像,隱隱然竟有佛光射出,遠遠望去一種安詳的感覺油然而生。故中原百姓多把此山視為聖山,頂禮膜拜不止。

佛光普照固然是引來百姓頂禮膜拜的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坐落在山峰上麵的修真門派——梵音寺。梵音寺秉承佛教入世普渡眾生的訓誡,時常替百姓滅除一些魑魅魍魎,妖精鬼怪,故而梵音寺的僧人備受中原百姓崇拜,人們常見他們駕馭佛寶,破空而去,來去如風,故常引以為神仙之流。

梵音寺主院建在主峰蓮花峰的半山腰上的一個巨大的平台上,高可盈天,可謂腳踩雲霞,頭頂碧霄。主院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閣、東、西禪房及方丈室組成。天王殿是一座三間重簷歇山頂殿堂,外麵有兩大金剛,內裏則是四大天王像,好不威武。

穿過天王殿,其後有大雄寶殿。殿內供奉著佛教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的神像,屏牆後麵懸塑著觀音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大雄寶殿之後是藏閣,這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地方。藏閣東南麵是禪房,是僧人打坐修行的地方,對麵是西禪房,這裏是負責接待賓客的堂室。而法堂之後便是方丈室,這裏是方丈起居與理事的地方。住在蓮花峰的一般是方丈和三代一下弟子,二代弟子和長老以上的僧人大都在左峰的碧霄峰修行。而右峰靈武峰的蓮花洞則是高僧閉關苦修的處所。而蓮花洞深處的般若洞傳說是梵音寺創寺神僧寂滅禪師,從佛法中體會出佛家無上修煉法門——大般若涅磐經的處所,據說裏麵藏有梵音寺寂滅禪師手書的大般若涅磐經:三法印和四聖諦。上千年來,梵音寺憑借著這兩套無上佛法馳譽中原,和正道中的神雷盟、鍾山殿兩大修真門派勢成鼎足,引領群雄。

寂滅禪師憑借這兩套無上佛法縱橫天下,普渡眾生,後又偶獲女媧娘娘遺留人間的神器——神舞,憑借這二法一器寂滅禪師替天行道,掃清了危害人間的妖孽,贏得天下人的頂禮膜拜。晚年寂滅禪師修為更上一層樓,意識到上天有好生之德,天造六界,眾生皆有生存之理,自悔年輕時多造殺孽,將來必遭天譴。於是將梵音寺傳於門下弟子後,攜神器神舞隱入般若洞,從此絕跡人間,至今已有千餘年,就算是門下弟子亦無人知其生死。

這三峰之間有兩條巨大的七彩虹橋銜接,兩虹橋上方皆有七個巨大的霞光彩字:蓮花峰與碧霄峰相聯的虹橋上淩空書寫著“上天有好生之德”七字,蓮花峰與靈武峰之間的虹橋上書寫“大地有載物之厚”七個字。這十四個彩字是寂滅禪師晚年發神通聚九霄雲氣為梵音寺後世僧人留下的訓誡,曆千百年而不散。梵音寺後人雖也能凝雲成像,但是卻無人能達到曆千年而不散的境界,最多不過十年所聚雲氣便散開了。後來梵音寺僧人中出了一個驚豔絕倫的人物,佛號天癡,此人平時癡癡呆呆,唯獨對修煉佛法十分鍾情,且修煉速度極快,一般僧人修煉“三法印”突破第一層“諸行無常”最少也得五十載,然後第二層“諸法無我”資質好的需要經曆一百至兩百年的時間,而第三層“寂滅涅盤”則少說也要三四百年。而“四聖諦”則更難修煉,因此梵音寺僧人一生大都隻能修煉二法中的一法,極少有同時修煉二法的僧人,將二法融會貫通的更是絕無僅有。但是天癡和尚天縱英才僅僅花了兩百年便將“三法印”融會貫通,又用了三百年修煉到了“四聖諦”的第三層——滅聖諦。而第四層“道聖諦”不知道是因為道法不全還是別的什麼因素,天癡和尚始終無法突破。

天癡的修煉遭遇到瓶頸後,心性大變,或者說是以前那五百多年一直醉心於修煉所以無法發瘋,現在漫長的無聊歲月引得他本性爆發出來。於是他便開始漫山地搗亂,攪得天音寺雞犬不寧,可是因為天癡輩份極高,掌門都得叫他師叔,故無人敢向他興師問罪。剛開始還好,他隻是用一些小法術捉弄一下他的這些徒子徒孫,後來不知道哪天他竟對祖師爺用神通凝雲成字的這十四個訓誡看不順眼,於是悶頭想了數月,最後趁夜色用神通將訓誡改成“上天有好生之德,不可殺生,要殺就得全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