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及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從部落文明開始,漸漸走向了奴隸製社會。最終,周朝成為最後一個奴隸製王朝,由社會製度更為先進的秦統一了其他王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製國家——秦國。在這段時間內,人們從蒙昧到開始思考,在哲學流派上百家爭鳴,在古代中國的曆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一、黃河流域最早的居民——原始人
在中國境內西北、華北、東北和西南等地都發現過舊石器、中石器及其逐漸進化的遺跡,雖然材料十分稀少,但至少足以肯定,在中國境地四十五萬年以來,就已經有人居住在各個地區了,並且創造著自己的文化和曆史。
祖先的原始遺跡
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山洞裏發現了大約存在於四五十萬年前的猿人頭骨、牙齒、下頜骨和軀幹骨化石,這種猿人被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或者也稱為“北京人”。從周圍所發現的化石推測,他們已經懂得製作簡單的生產工具,並且已經懂得使用火了。按照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來說,“北京人”已經超過了一般動物的階段。
1954年,在山西襄汾縣發現了三個人類牙齒化石以及大量的石器,這種人被命名為“丁村人”。從石器裏我們看出,“丁村人”比“北京人”有了進步。內蒙古自治區薩拉烏蘇河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洞溝等地曾發現大約距今二十萬年前的一枚人類門牙以及許多舊石器,這枚門牙與“丁村人”的極為相似,所發現的石器也同樣比“北京人”的略為先進。考古學上稱之為“河套文化”。
甘肅慶陽縣,陝西榆林縣油坊頭及準噶爾河流域,山西河曲縣、保德縣,甘肅中衛縣,四川資陽縣都曾有舊石器的發現,考古學家們認為,這些舊石器有的屬於“河套文化”,有的則比“河套文化”還要早些。
在周口店猿人洞穴的山頂上發現的“山頂洞文化”又比“河套文化”更進了一步,這時候的人從身體結構來說已經到了現代人的階段,石器也進入到了舊石器時代晚期。在內蒙的紮賚諾爾,黑龍江的顧鄉屯等地,也曾有過中石器時代的遺物發現,估計年代大約在二萬到四五萬年前。
在中國境內西北、華北、東北和西南都發現過舊石器、中石器及其逐漸進化的遺跡,雖然材料並不很多,但從中我們已經可以肯定,在中國境界,四五十萬年以來,已經居住了黃河流域最早的居民,而他們在各個地區都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文化。
在這漫長的舊石器時代裏,這些最早的居民們先學會了製造光滑精致的石頭工具,從而先後開啟了新石器時代。進而,畜牧業和原始的農業逐漸代替了狩獵經濟,而後來農業的發展又使人們從遊牧生活轉向定居生活。而在這樣的轉變之中,男子的經濟地位逐步提高,以女子為中心的母係氏族社會開始轉化成為以男子為中心的父係氏族社會。
根據地下發掘的資料來看,新石器時代大約開始於近一萬年以內。中國新石器文化的遺址,大概分布情況如下: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分布在廣大的西北地區,包括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甘肅、青海、陝西等省以及華北、中原等地區。在當時,農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發掘的遺跡中,多處出現了石斧,石斧則是用來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工具。而在當時,粟是尤為重要的食物。
根據遺址中發現的大量動物骨骼,比如豬、馬、牛等動物,可以知道,當時人們的居住地已經非常安定,而畜牧業也是十分重要的產業。
陶器、陶片的發現也非常多,甚至還有紡輪、骨針和骨錐等工具,可說當時紡織與縫紉已經非常普遍了。
弓箭的使用也是中石器時代後期到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一個標誌。
在甘肅各遺址的墓葬中,還發現了磨製的玉片、玉璦和海貝等,據估計,當時很有可能已經出現了貨物交換的經濟。而正是由於交換關係的發展,使得氏族內部逐漸分化,階級逐漸產生,繼而開始有了奴隸。在半坡遺址中還發現,當時已經有了公共墓地,用於埋葬本氏族的死者。
仰韶文化遺址中還有美觀的陶器,種類繁多,可見手工業也在發展中,並很有可能私有製已經開始萌芽。
後岡下層的仰韶文化
在河南安陽縣後岡地方,曾發現疊加起來的小屯、龍山和仰韶三種文化遺址。小屯文化在上層,即商文化;龍山文化在中層,即夏文化;仰韶文化則在下層。傳說炎帝一族比黃帝一族更先進入中原地區,所以後岡下層的仰韶文化很可能是炎帝一族文化的遺址。
細石器文化
細石器文化的特征是用燧石製成細小而銳利的鋒刃,嵌在骨刀或者骨槍上。這種石器文化在黑龍江省昂昂溪,熱河省赤峰縣,內蒙古自治區的梅拉爾和林西縣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三道嶺子等地方都曾發現過。
南方文化
在中國南部的廣大山區,新石器文化遺址的發現較北方來說略少。江蘇、安徽、湖北、浙江等省都有新石器遺址。福建和香港地區也曾發現過一些石器和陶器。在廣西武鳴縣,四川廣元縣等地也都發現過一些較為稀少的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