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詩和遠方的田野(2 / 3)

商鞅變法後,為攻滅六國,曆代秦王可謂是不擇手段,做出了很多在當時人看來驚世駭俗的“創舉”。

什麼綁架魏軍統帥啊,扣押楚國國君啊,出爾反爾啊,各種下三濫的手段都用了個遍,秦軍在戰場上更是魔鬼般的存在,今日斬首三萬,明日坑殺三十萬,搞得天下惶惶,虎狼暴秦的形象滲入人心。

要說事先早已預謀,那當然扯淡,說是靈機一動還差不多。

齊孟沒有穿越到嬴政的童年時期,嬴政和母親趙姬對這些趙人的仇恨,作為遲到的穿越者,齊孟無法體會,當然也不想體會。

平心而論,站在理性的角度上思量這個問題,如果現在把這些趙人都殺了,除了緩解宣太後的心頭之恨,還有什麼好處?

實際上,至少從史料記載中來看,坑殺邯鄲仇家,對秦王嬴政,對大秦帝國,不僅沒有任何好處,還直接刺激了燕太子丹刺秦。當然,即便嬴政不滅趙,荊軻刺秦也會繼續發生。

王翦咄咄逼人,讓齊孟有些不安,他決定打壓一下這個飛揚跋扈的武將。

“王翦!你攻克東陽之後,竟徘徊不前,為何不趁機攻燕,眼下趙國公子嘉帶著殘兵逃亡代郡,負隅頑抗,寡人聽說,他還要與燕國合軍對付大秦!”

楊端和,羌傀兩人望向王翦,頗有些幸災樂禍。

王翦欲哭無淚,露出副想死表情,他此刻之所以出現在此地,就是從李斯那裏得到消息,務必擒拿大王仇家,眼下現在秦王明知故問,他一時竟不知如何回答。

“臣有罪,”

大約是被齊孟王霸之氣震懾,王翦也不敢多言。

小紅帽趙高在旁邊觀察已久,他雖不知秦王為何急著趕來邯鄲,不過目睹眼前一幕幕,也猜出了八九分。

“王上息怒,王翦將軍是為大秦江山社稷著想,畢竟這邯鄲乃趙國都城,不容有失。”

齊孟見差不多夠了,便語重心長道:

“幸得三位將軍勠力同心,這才攻滅趙國,隻是眼下燕齊四國還未平定,寡人坐臥難寧,尤其是燕國,決不能容他喘息,”

曆史上王翦攻滅趙國後,率秦軍在中山縣(3)屯紮,徘徊不進,多少有些養寇自重的意味。直到荊軻刺秦後,在嬴政力促之下,秦軍才開始滅燕。

“切勿延遲,盡早攻克薊城!“

雖然算不上什麼軍迷,不過拳打歐美,征服韓國日本之類的迷夢他也是經常會做的。

不過從後世曆史記載來看,隋唐之前,這些蠻夷之地,能夠成為中原王朝附庸就算不易,何況是直接征服,一言以蔽之,統治成本太高了。

所以征服朝鮮半島之類的想法,現在還是暫時放下,先把剩餘四國搞定再說。

齊孟雖然沒有始皇帝嬴政那般雄才偉略,但他相信,隻要自己不作死,始皇帝這歌位置還是有搞頭的。

爭取早日滅六國,阿房宮,秦皇陵不要搞,統一貨幣不要太急,焚書坑儒先緩一緩,南越匈奴什麼的讓他去蹦噠。少吃藥,多鍛煉,爭取多活兩年,選好帝國接班人,陳勝吳廣項羽劉邦這些渣渣全都提前幹掉,那麼秦國延續個幾百年,應該不成問題。

夢想總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王上,趙王遷當如何處置?”

王翦沉默許久,終於忐忑不安問道,這趟回邯鄲,除了幫秦王除掉仇家,他還把趙國君主帶來了。

在原本曆史位麵中,趙王遷被俘後,被流放房陵(3),在深山中寫下了感人詩篇,名為《山水》,其詩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