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鳥配備(1 / 2)

解構命根子

陽明山林蔭濃密、蒼翠怡人,是許多鳥類出沒之地,如台灣藍鵲、綠繡眼及白鶺鴒等,是“良禽擇木而棲”的最佳寫實,也是賞鳥的好去處。但賞鳥也是一門學問,鳥頭部的樣子,眼圈、嘴喙的顏色,翅膀、尾巴的形狀及花紋,飛行的方式等都是重點。同樣的,若要完全了解命根子,也必須有“正確”的賞鳥圖鑒。人體上的鳥東西在解剖學上稱為陰莖,肩負排尿及傳宗接代的雙重功能,要“賞鳥”就需先了解其解剖構造及生理功能,才能賞出個名堂。尤其陰莖靜脈係統在勃起功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是維持硬挺的超級明星,更不能等閑視之。

是三支不是一支

遠觀男鳥,有陰囊與陰莖兩部分。陰囊看起來總是愁容滿麵(多皺褶),其中包含兩個睾丸,這是人體中罕見具備空調作用的組織。

天氣熱時,會如花朵綻開般放鬆;天冷、受到刺激或性興奮時,則收縮如貢丸,這是為了保護這個造精工廠,以免受到外傷、中暑或受寒。

陰莖由一層富彈性的包皮包住整個陰莖幹。包皮的神經豐富而敏感,不僅容易接受刺激,也很有痛感,脆弱容易受到傷害。

陰莖常被稱為“那一支”或“那一根”,其實內部結構可清清楚楚分解成三支:一支為尿道海綿體(Corpus Spongiosum)及終端膨大的龜頭(Glans);兩支由中隔(Septum)分開的陰莖海綿體(Corpora Cavernosa)。海綿體是由像小水球密密麻麻的海綿竇組成的,海綿竇大部分時間都在“賴床”,竇壁平滑肌收縮而使海綿竇緊密依偎在一起,一旦需要勃起,竇壁的平滑肌舒展、動脈血熱情捐輸、海綿竇熱血洶湧後脹大,眾誌成城終致勃起。前端的龜頭外貌憨厚,即使勃起時也表現得溫柔敏感,是性愛時的前鋒,衝鋒陷陣、所向無敵。

迄今流行世界的教科書,對陰莖內部結構一致的描述為:

陰莖由皮層(Dermis)、柯氏膜(Colles’Fascia)、巴氏膜(Buck’s Fascia)及白膜(Tunica Albuginea)四層組織,圍繞著一支尿道海綿體及兩支陰莖海綿體而成,前端為包皮包覆的龜頭,護罩尿道海綿體及陰莖海綿體,被認為是尿道海綿體的膨大部分。

其動靜脈係統描述為:介於柯氏膜與巴氏膜間有淺背靜脈(Superficial Dorsal Vein);介於巴氏膜與白膜間也隻有單一條的深背靜脈(Deep Dorsal Vein),本靜脈被兩側各一條背動脈(Dorsal Artery)挾持,是人體動靜脈比1:2的唯一例外。

但經陰莖解剖與實驗獲知,肩負生命重責大任的命根子,構造精密程度,絕非如此而已。

龜頭暗藏支架?

龜頭部是衝鋒陷陣的前鋒,若沒有堅硬的槍杆,豈不“出師未捷身先死”?1991年,我負笈舊金山加州大學醫學院,在泌尿神經部當研究員時,於實驗室中埋首鑽研數月,終於發現並命名為“遠程韌帶”(Distal Ligament)的獨特構造,同時發現白膜並非如舊時教科書所描述為均勻單層環繞陰莖海綿體,而有外縱層與內環層兩層。

遠程韌帶異常強韌,為白膜外縱層的延伸物,其與龜頭海綿體的關係,宛似聖誕樹幹支撐枝葉,如果沒有這個等同於貓、狗命根子骨頭的支撐構造,龜頭則無法引領堅硬的陰莖幹“登堂入室”攻陷甜心的“玉門關”,更不耐衝撞,充其量像汽車的安全氣囊,隻能吸納,無法支撐,而辜負了性功能的使命。

還記得台灣花蓮有蔡耀星“無臂蛙王”的故事,他小時候家境清寒,因工傷喪失雙臂,但不僅生活起居自理,而且練就遊泳的好功夫,屢次在遊泳池畔獲獎。他常常鶴立跳水板上,躍身彈跳沒入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