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曉命根子的八個謎底
人類的陰莖外觀單純,雖然不是個體生命的重要樞紐,卻不愧是傳宗接代的必需配備。終其一生,本器官可能是男性全身最受關愛的部門,肩負尿尿與性交的雙重功能。天生外露,無人想象其內部構造暗藏玄機,醫學文獻的描述稱得上簡單,人們攜帶終身,運籌帷幄,就是不知宗堂之妙,果真“知難行易”?
“遠程韌帶”的發現與命名
最近數十年,人類在勃起功能的病理生理學有顯著的進展;據此發展出來治療陽痿的方法,更讓很多學者引以自豪。然而這些進展都是根據上述教科書所描述的解剖內容為基礎的,這是鐵律嗎?在我們日常醫患互動的過程中,有些引人深思的現象也可誘發我們思考:教科書的內容是否有改進空間?
唯有醫者認真對待病人的問題,才可能找出真正答案。
1985年10月,一位28歲病人來求診,他瘦高的帥貌,搭配憂鬱的表情,令人有“玉樹臨風、搖搖欲墜”之感。他自述深受陽痿困擾7年,因隱疾遍尋名醫,洗澡時,想對不爭氣的小弟弟一探究竟,故由尿道口往陰莖幹的方向觸壓“自摸一把”,沒想到感觸到一個堅硬凸起物。這個情形等同孩童時,即將長出牙齒的牙齦,因為癢癢的感覺,而將指頭伸入口內探觸到硬物的經驗。某腫瘤醫師懷疑是癌物,建議其找泌尿專科醫師求證,他忐忑不安,詢問龜頭內該物是否為“陰莖癌”?
我趕緊以診間掛圖輔助說明,我倆看圖上“龜頭內純粹由海綿竇組成”的圖示,等於為此君確診。他絕望之情溢於言表,聲稱:如患陰莖癌,是否該“斷尾求生”、去“禍根”保命?而人生隻剩黑白,夫複何求?他悻悻然離去,“別時容易見時難”,從此不再遇見,此景卻迄今盤旋我心。
後來我門診如廁,模仿該病人自摸,驚訝自己也有此物,我自信該物是正常構造,因此質疑診間來自教科書的掛圖未必正確。我將本問題請教科內老師,英雄所見略同,不能解惑,因此展開我查詢醫書之旅,結果翻遍世界各國版本,說法統一,都說“龜頭內純粹由海綿竇組成”。
我並未放棄尋求答案。1991年負笈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在泌尿神經部當研究員,就趁機請教大學中名揚世界、著作流行各國的泌尿學、解剖學的權威作者,但依然皆無所獲。最後,好不容易在實驗室中埋首鑽研數月,終於獨自揭曉這個人類的正常構造,並命名為“遠程韌帶”。
因為不論解剖的位置或組織學的成分,本構造均等同於較低等哺乳動物(如鼠、狗)命根子中的骨頭(Baculum,OsPenis);其於龜頭的角色,就宛如聖誕樹中的樹幹或雨傘的骨幹,是白膜“外縱層”的延伸物,用來支撐並穩定龜頭。
此事讓我深深領悟,被男性視為象征的陰莖,構造奧妙無比,曆來醫學界並未正確理解及描述。
“白膜”其實有兩層
同時,曆經如拆解飛機引擎般的抽絲剝繭過程,利用手術顯微鏡、光學顯微鏡、掃描式與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特殊染色搭配偏光光學顯微鏡的研究,發現陰莖海綿體的白膜其實是由內環層及外縱層所構成。
這種雙層的結構簡直像單車內胎、外胎的設計一樣,內胎360°負責包住空氣;外胎負責產生強度,故與地麵直接接觸,300°包抄,讓出60°以卡住輪框。同樣的,白膜的內環層負責容納血液,360°圍住陰莖海綿體,外縱層承受勃起的強度,300°包抄,讓出60°以卡住尿道海綿體,其構造之相似,簡直是“山寨版”。
白膜的基本組成單位是“膠原纖維束”(Collagen Bundle)。其外縱層由3~9個較大的膠原纖維束構成,可視同骨骼肌的延伸物,宛如指頭的韌帶,因“恥骨海綿體肌”的加入而變厚,在1~11點鍾方位形成“背厚區”(Dorsal Thickening),背厚區往龜頭延伸而形成“遠程韌帶”。這是個不可或缺的構造物,卻被醫學文獻完全忽略。
其實有了此結構,龜頭才挨得起性交的衝擊力,使勃起的陰莖幹貫徹強韌,抵達尿道口;也因為能支撐龜頭部,串聯“海綿竇”以保護尿道口的暢通,否則射精即無法“貨暢其流”。如果沒有這個結構,就像有傘頂無傘幹,很難經得住風吹雨淋。
外縱層因“尿道海綿體肌”的加入,分別在5點鍾及7點鍾方位各形成“腹厚區”(Ventral Thickening)。腹厚區形同河川的兩岸,容許觸摸辨識;但在5~7點鍾的腹側麵(與尿道海綿體交界處),則根本不存在,所以堅硬勃起的陰莖才不會壓迫尿道。
內環層則由2~6個較袖珍的膠原纖維束構成,在2點鍾及10點鍾方向,分別往6點鍾位置形成“海綿體內梁”(Intracavernosal Pillars),擴散分布而穿入海綿竇壁中,以強化不完全的“中隔”(Median Septum),與彈性纖維、平滑肌交織成富有包容性的海綿竇。這種三度空間的奇妙結構,造就具有如表演魔術能力般的神奇器官。
在陰莖懸垂部分,中隔不完全,在背側特別明顯,亦即兩個陰莖海綿體可自由交通,往陰莖根部漸漸形成完全中隔,所以中隔的完全度與海綿體內梁的數量相反,造就陰莖越靠近龜頭部,越有膨脹的能力。
尿道海綿體的白膜是由纖細的膠原纖維束環列而成,宛如彈指可破的薄紗,不但沒有外縱層,也缺乏海綿體內梁,所以勃起時不會有足以阻礙射精的硬度,觸摸起來也沒有陰莖海綿體白膜那種厚實的感覺。
發現“海綿體內梁”
公認陰莖海綿體是海綿竇的集合體,由白膜圍住,果真如此嗎?
1991年,我在UCSF實驗室以顯微鏡拆解命根子時,先細微拆除海綿竇,進行時在海綿體較中間處,喜遇如象牙的白色柱狀物,將其當指標,往白膜的方向繼續“掃除”海綿竇的精密工程,發現此結構越來越像1985年我做老鼠實驗中顯微鏡下的氣管,而且越接近白膜,此構造的直徑越粗,貼近白膜處更有如榕樹幹盤踞地表的造型,均起始於海綿體的2或10點鍾方位,一律往6點鍾方向固定,像極了單車輪框的強化梁,所以名為“海綿體內梁”(Intracavernosal Pillars)。
海綿竇有三種
過去解剖學中,對人類陰莖中骨骼肌和平滑肌的關係尚未完全描述,也對海綿竇有所誤解,但我們都已厘清──平滑肌出現於海綿竇壁及動靜脈血管壁中,而海綿竇卻出現於陰莖海綿體、尿道海綿體及龜頭部。
以往教科書公認龜頭部的海綿竇是尿道海綿體的延伸,亦即兩者的海綿竇是“同卵雙胞胎”。但經組織學微細的分析,發現龜頭部的海綿竇不僅塊頭特大,其竇壁內膠原纖維與彈性纖維也最粗大,難怪膨脹係數特別大,這是受得住衝擊力的基本條件,與尿道海綿體的海綿竇不同,因此命根子中陰莖海綿體、尿道海綿體及龜頭部,各自擁有專一結構的海綿竇,以應付不同的需求,所以在陰莖中海綿竇是典型的“三國鼎立”,而非教科書向來認定的“兩國瓜分”。
骨骼肌性質的組織包括恥骨海綿體肌、尿道海綿體肌及其延伸物白膜。白膜因應各部生理功能所需而有不同的排列與厚度,亦即在陰莖海綿體中,兩塊骨骼肌及內環外縱雙層結構的白膜,完全圍住主要由平滑肌組成的陰莖海綿體,形成人體中全身最適用帕斯卡定律的環境,此處是能屈能伸大丈夫的“機關重地”。
相對地,環繞尿道海綿體的白膜,微薄如紗而已,層次單一、環形走向,天生不會硬,可證白膜外縱層是讓陰莖能硬的“軍事要塞”。尿道海綿體肌僅在“球部尿道”包圍住尿道海綿體,因為不論海綿竇如何充血,尿道海綿體均能處變不驚,絕對不隨陰莖海綿體硬起來,照樣溫柔可親。因此在陰莖勃起狀態,是由尿道海綿體肌努力陣陣擠壓尿道海綿體,活像擠油壺的雙掌,展開一波波射精動作,合乎“一吐為快、多吐銷魂”的境界。
找出“完整的”靜脈係統
1999年春季,我們對數十位因陰莖靜脈滲漏造成陽痿、接受陰莖靜脈截除手術的病人進行研究,他們都因術後6個月到7年間,勃起效果漸漸變差之故回診求醫。
為了解原因,我們再次進行可以看清楚陰莖靜脈係統的“陰莖海綿體攝影檢查”,卻看到若幹解剖教科書上從未曾描述過的靜脈,這項意外的發現,激起我們在人體上求證的動機。
在進行反複解剖及臨床攝影檢查,甚至在掃描式與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的輔助下,證實陰莖靜脈比原來醫學想象的更加複雜,除了傳統解剖教科書所描述的深背靜脈係統外,還有我們團隊小組發現後並命名的“海綿體靜脈”及“動脈旁靜脈”兩組係統。
深背靜脈係統位於陰莖背側正中間,海綿體靜脈係統則位於深背靜脈左、右兩側貼近白膜處。事實上,海綿體靜脈很長,分布到整個陰莖海綿體的長度,並非傳統所述僅是短短的靜脈。而在深背靜脈兩側各有一條背動脈,每條背動脈則又各被兩條動脈旁靜脈所包夾(一條是內側動脈旁靜脈,另一條是外側動脈旁靜脈)。亦即陰莖中段靜脈有七,陰莖門部靜脈有四,看來“賞鳥路線非四即七,殊非古今共識唯一”。
以上這些靜脈的功能為彙聚龜頭、陰莖海綿體及部分尿道海綿體的血液,回到體內循環係統。
係統而已,卻未一網打盡其餘的靜脈係統。這些未被截除的靜脈,將很快漸漸鼓脹成為陰莖靜脈滲漏的另一來源,影響病人的勃起功能。
因此也可以了解,為何盛行於20世紀90年代的歐美陰莖靜脈手術,後來因術後效果不佳而被棄如敝屣。
許多人認為,陰莖靜脈截除後,靜脈很容易再生,又變成靜脈滲漏的根源,做了截除手術也是白做;1996年美國泌尿科醫學會的“臨床指南”於是建議陰莖靜脈手術不宜常規采用,推翻原來公認靜脈因素是導致陽痿重要原因的理論。然而,這是因為以前的解剖學對陰莖靜脈係統描述不夠詳盡,手術時許多靜脈未被截除而殘留下來,反倒誤認為陰莖靜脈會再生。
看看人體組織其他的靜脈手術,如痔瘡靜脈手術、精索靜脈曲張手術,以及腿部靜脈曲張手術等,早已普遍施行,而且嘉惠眾多病人,何以陰莖靜脈手術反而不適用呢?
我們認為,此一發現使得陽痿的治療出現新希望,或者應該說是重新詮釋陰莖靜脈手術,使其更臻完美。最後,要注意的是,陰莖靜脈截除後,血液的回流改經由尿道海綿體及淺背靜脈,再彙入體內的血液循環係統,手術時要保留這些供正常回血的靜脈,才不會有勃起不退的情況,否則從術前的“一蹶不振”,變成術後的“一振不蹶”,恐怕也很糟糕!
這種嶄新的解剖學知識,我們視為“陰莖靜脈截除術”的藍本,應用到臨床,大大提升了手術的效果,也刊登於2003年11月美國《男性學醫學會雜誌》。
勃起的關鍵在靜脈
依歐美醫界的共識,陽痿病人適合血管手術(動脈及靜脈)的概率少於1%,若動靜脈功能不全各半,推測合適接受靜脈手術者不到0.5%,因為“勃起功能障礙”的病因,乃肇因於海綿體內慢性缺氧導致膠原纖維合成及聚合的過程出了狀況,促成纖維化,而與靜脈無關。並對勃起功能障礙的病因歸因為:荷爾蒙不全、動脈功能欠佳、神經病變、藥物副作用、慢性全身性疾病、心理因素及海綿體內因素等。一望便知,以往被重視的“靜脈病因”已被除名,因之不論靜脈截除如何完全,以及靜脈手術多麼小心翼翼,都被認定無法真正治愈病人的勃起功能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