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王文舉跟尹秀蓮兩口子都希望自己的兒女可以多讀一點書,將來也不用像自己這沒用的父母一樣;這輩子都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

唉……所以說啊!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做父母的總是希望盡自己的能力讓孩子們可以過上好日子。

隻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降臨到了這個原本就不怎麼富裕的家庭上,王菊芳初中剛一畢業就不得不輟學在家;然後又過了兩年後她便去了c市打工掙錢,並且在c市一呆就是十幾年。

事情其實很簡單!

王菊芳家裏麵人口雖然簡單,隻有王文舉、尹秀蓮、王菊芳跟她的哥哥王國慶四個人;忘記說了--王菊芳還有一個大她三歲的哥哥王國慶。

可是這家裏麵的條件卻明擺在那裏,因為識字不多王文舉跟尹秀蓮兩口子除了一年到頭在地裏麵忙活之外;家裏麵的收入大部分都是來源於自家豬圈裏頭每年養的那兩頭豬,還有一年到頭養幾十隻小雞跟小鴨。

等到家裏麵的大肥豬跟雞鴨長大後買了的錢,就是這個四口之家一年所有的收入跟開支全都擱在那裏麵了。

這些也就算了,最讓人糟心的就是;王菊芳有一個極為偏心的奶奶。

王文舉一共有兄弟姐妹三個人,大姐王萍嫁給了隔壁村子一個殺豬的屠夫;日子過得還不錯,尤其是王萍一嫁過去沒幾年的功夫就給對方生了兩個兒子;農村裏麵對於傳宗接代、有兒子養老送宗這碼子事情還是看的很重滴!

有了兩個兒子傍身的王萍,日子過的那叫一個順心啊!因為自家的男人是個殺豬的,這殺豬的在農村可是挺吃香的一門手藝。

農村裏不是常有一句話醬紫說的麼?這女孩子家的最重要就是嫁得好,嫁一個靠譜不錯的男人是大多數農村妹子的心願;很顯然王萍就是其中的一個典範。

殺豬在農村裏那可是人人眼紅的手藝,這農村裏麵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養豬;甚至很多的家庭條件允許的話,一養就是兩三頭大肥豬;要知道這農村裏麵養豬買那可是一個家庭極為重要的經濟來源。

殺豬不但可以有工錢拿,一般的主人家等到殺豬匠離開的時候;還都會送個兩三斤豬肉給殺豬匠。

這葷菜油水重的菜肴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農村,那可不是家家戶戶都能夠經常吃得上滴;生活水平低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反正大家都是這樣子過來的。

這王萍人呢確實也挺孝順的,自家的條件好了也沒有忘記自己的父母跟兩個兄弟;總會三不三的從家裏麵捎一些豬肉回娘家。

這時間一長一來二去的王萍在王家的地位不但沒有因為是已經出嫁的姑娘,而變成了傳統的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反而水漲船高地位變得越來越高,也幸虧了王萍跟自己的兩個弟弟關係都不錯;幾家人都挺親的也就沒有什麼漏子鬧出來。

可惜的是這王萍跟王文舉兩姐弟都挺好,耐不住王文舉有一個極其偏心的老娘;還有一個心眼高卻沒有什麼本事偏偏又喜歡裝模作樣的大哥--王文華!

原本這王文華也就隻是有一點好高騖遠而已,但是再加上一個偏心偏到了南極的王奶奶;嘖嘖……事情也就從原來的簡單變成了複雜咯!

這老話雖然常說爹娘疼幺兒,但是在王家--在王菊芳奶奶的眼睛裏麵;看中的卻是王文華這位王家的長子嫡孫,所以爹娘疼幺兒這句話在王文舉家裏麵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