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中流砥柱 (235)青雲直上(2 / 2)

周盛‘波’也不免有些憤然,確實,對一個淮軍皖係中的著名人物而且官居副總鎮的人物,上來就下此重手,確實也有些讓人不服。

不過他是張華軒一手拉拔起來的,與吳長慶等人不同,所以吳長慶一怒之下願意慣烏紗帽,他卻不能出聲附合。

倒不是舍不得這身軍服,實在是對張華軒的感情極深,不願意做任何一件讓大帥覺得為難或是憤怒地事情。

於是他隻能出聲泛泛:“少荃先不必急,我們先疏通一下……”

“不必如此。”李鴻章何等人,一眼便看出當前兩人對自己地態度端底,於是也省卻了再故作玄虛,直截道:“大帥此舉不是斥責,其實果真是淮安需得政務上得用的人才,這一點,大帥已經和我解釋地清楚。”

他不敢再賣關子,又趕緊著接道:“大帥的意思,是教我到淮安作內閣副大臣,總理外務衙‘門’大臣。”

看到兩個軍頭頗有些雲山霧罩,於是李鴻章笑而解釋:“就是大清的大學士兼軍機,以內中堂再兼管部務,看大帥的意思,是因為洋人漸多,將來與列國打‘交’道的事情很多,不能不多一個專管的部,總理外務衙‘門’就是大清的理藩院再加禮部的一些職責,大臣總之負責,列國事務,皆由該衙‘門’負責,國內涉及到洋務,比如火器、工廠與洋人打‘交’道的,該衙‘門’也要參與,不能由各地隨意處置。”

把這個所謂的新職解釋清楚後,李鴻章也不能不誌得意驕了。他向來喜歡獨斷專行,喜歡專任方麵,在當年皖北的團練生涯中,就向來以自專為主,不願意受任何人的節製。隻是當日皖北勞苦,籌餉困難,他一個翰林有多大的財源,能周到專詳?所以在皖北打仗時候兒的名稱,倒實在是惡評如‘潮’,翰林變綠林,一則是打仗打的凶,二來,卻是籌餉籌的凶,有時候還不免帶些搶掠的手段,這也是沒奈何的事。

這下好了,李鴻章這幾年的軍旅生涯沒有什麼得意的地方,況且淮軍與清軍不同,清軍已經不與康熙乾隆那班盛時可比,那時候大將奉命出征,自有朝廷戶部與兵部的司官奉命協管糧台軍械,一應後勤事物不需要出征的將軍負責,也不必‘操’心,將領專管打仗,旁的事一概不問。現在朝勢日衰,朝廷已經無法遙製前方督撫與各級將領,而兵馬糧餉,都由前方將領負責,所以凡是督撫將領,還需要長袖善舞方可。李鴻章不能與曾國藩相比,也不能與官文和怡良、何桂清等人相比,那督撫的重權還沒有享受過,自己籌餉的苦楚卻是受的委實不想再受。而淮軍之中,還是與清朝以前的製度相當,將軍不負責籌餉的事,隻管打仗,地方的政務一概不能過問,不要說辦糧台,就是安置官員,也是想也不想要的事情。

所以李鴻章在淮軍中,也委實呆的膩了。如果不是怕張華軒和內衛的人懷疑他心存怨望,死活不肯為新朝出力而心係清朝的話,他早就請辭開缺,回家閑居,也比在淮軍中吃這些辛苦的好。

他是翰苑世家,皖北雖然是有名的苦地方,不過再苦又豈能苦的過他?而他的袍兄李翰章早一年也投了淮軍,現在在改組後的內閣學部任司長,有消息在年內可能轉任副大臣,與自己相比,李翰章這個才具明顯不足的兄長居然更加得意,這讓李鴻章也分外不爽,辭去軍職的念頭,一天大過一天。

結果,就等來了這一封書信。一下子就成了內閣副大臣,管部大臣,這可比自己兄長強過百倍了。新朝確定,他能有這樣的地位,將來還怕做不到更高?

於是張華軒吩咐他的事情,非得格外好好辦好才是!不然,失了未來皇帝的倚重,就比什麼都可怕了。

雖然他到現在也沒有搞懂,為什麼大帥會格外倚重於他?

如果他知道張華軒是因為他後世有一個大漢‘奸’專管議和與洋人溝通的名聲而任用,倒不知道要做什麼表情,又有什麼反應?這種趣事,是張華軒無聊時專幹的無聊勾當,當然無可能讓別人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