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整合演講素材(2)(1 / 2)

試想一下,你走進一節地鐵車廂,看見34位麵露倦容、百無聊賴的乘客,他們要麼捧著書,要麼聽著MP3,要麼正做著白日夢。(“試想一下”讓聽眾收回思緒,將注意力轉移到你的故事中來。)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將成為你的聽眾。演講結束時,你要做的就是同車廂裏的每個人握手。

14個月前,在基輔地鐵站,我和我的校友謝爾蓋站在月台,正對著車廂門。在一堂學習如何與人建立良好關係的銷售培訓課上,我們接到一個任務——同地鐵裏的每個人握次手。

“謝爾蓋,好多人啊!”

“是啊,不然這次就算了吧,安德裏?”

10分鍾後,又有一列地鐵經過。

“安德裏,你看到身穿皮夾克、剃著光頭在喝啤酒的那5個家夥了嗎?我可不想去挨揍!”

“我也不想啊,我們還是等下一列吧。”(對白讓演講更具畫麵感,仿佛這個場景就發生在聽眾眼前。)

隨後又開過去了7列,最終我們還是走進了一節車廂。謝蓋爾搶先自告奮勇。

“你好!我叫謝蓋爾,我能和您握下手嗎?”“不行?您不願和我握手?”

“下午好!今天是握手日。您願意和我握下手嗎?”“不願意啊?哦,那好吧…”

“嗨,下午好!我能和您握下手嗎?”“你咋啦,夥計?難不成你手上塗了膠水?”(在說出這些對白的時候,我在舞台邊來回走動,好像真的身處當時的地鐵車廂,並試著與在場的聽眾握手。我創造了一個新的場景,聽眾不再是聽眾,他們就是地鐵車廂;裏的乘客。)

謝蓋爾挨個問了車廂裏的每個人,直到整節車廂都走完了,他轉過身,34位乘客也沒有一個願意和他握手。倘若連著34個人都拒絕和你握手,你有何感受?(這是切入演講中的一段對話。在演講過程中,你要考慮到聽眾,要讓敘述和對白交替進行。)

倘若當時你和我們一起在那節車廂,你就能體會到那3分鍾該是何等漫長。下列車該我上了。(這句話說得讓聽眾感覺身臨其境。現在,聽眾更能想象到車廂裏發生的事情了。)

我當時思量著,“若我是名乘客,看見一位年經人走進車廂,和謝蓋爾剛才的行為一樣,我會和他握手嗎?”“可能……不會吧!”(這種對白可以將你的想法很好地傳達出來。)我倆站在平台上等下一列地鐵時,我又在思忖,“那家夥應該怎麼做,才能讓我有想去同他握手的想法呢?”(你的想法一定要用對白的形式說出。)車來了,我走進車廂,亮開嗓門,開始我的演講:“女士們,先生們,關門請當心,下一站是……”(這句話也要用對白的形式展現出來。)

“大家下午好!我叫安德裏。

首先祝各位都有個好心情。今天我和我從美國遠道而來的朋友謝爾蓋來到了此地。謝爾蓋不相信我們基輔人民親切友善、熱情好客。我和他打了個賭——我們基輔人是很友善好客的,即便是在這節車廂裏,每個人都會和我握手以示友善。請大家幫幫忙,幫我證實一下謝蓋爾的說法是錯誤的。”(與乘客之間的對白。)

一位年輕的小夥子對我笑了笑。“您好!祝您一切順利!”(說到這裏,我找了一位聽眾,並且真的和他握手了。這就使得整個畫麵更有真實感,也能讓聽眾參與到其中。)

隨後,我看見一位60多歲的老先生在車廂的另一側衝我微笑。“祝您今天好運!願您周末愉快!”一位染著粉色頭發,打了鼻釘的女孩跳了起來,叫道,“還有我呢!還有我呢!”“很高興見到您!祝您萬事如意!”

我向車廂裏的每個人挨個走去,一直走到坐在車廂最後麵的那些人麵前。他們沒有聽到我的開場白,卻一一和我握了手,因為他們看見前麵的人都是這麼做的。當我走到車廂的盡頭轉過身時,發現那個年輕小夥沒在聽MP3,那位老先生也不看書了,也沒有人在做白日夢了。大家都看著我,麵帶笑意。(這裏也運用了“三”原則。要注意,當我說:“當我走到車廂的盡頭轉過身時……”會讓我的描述更加生動,並且也暗示了當我走到車廂盡頭時,車廂裏的乘客的轉變。)

我意識到我不僅和每個人握了手,還讓所有乘客的心情都大好。也許有些人回到家時還會告訴他們的兒子、姐妹或朋友:“今天我在地鐵裏碰到一個古怪的家夥,他和車裏的每個人都握了手,還蠻有趣的!”(對白。)

就在那一天,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你若想和別人建立關係、溝通交流,想和地鐵裏的每個人握手,就得讓你的演講趣味盎然,就要表現得熱情洋溢、活力四射,並要先和那些積極響應你的人握手。(運用“三”原則。我在演講結束時給出了三個結論。)

公眾演講也是如此。如果你想讓別人接受你的思想,你就得讓你的聽眾覺得你的演講饒有趣味,你要有激情有活力,通過握手或眼神交流,和那些最先響應你的聽眾建立關係,那麼其他人也便會隨之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