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像賓歌這樣,主動找教授求證的人並不多。
正如米蘭的分析,這種所謂小道消息,十分難以查證。這麼幼稚的挑撥其實很有技術含量。
它的高明之處在於三點,其一,牢牢抓住受害人的心理。
人類通常習慣於推卸責任以減輕壓力,將成功歸結於自己努力,將失敗歸結為受到外界幹擾。即使在勸慰朋友時,我們也會如此歸因。幾乎沒有人對獲勝的好友說“你純屬運氣”,而幾乎所有人會對失敗的好友說“你已經盡力了”。
因此,當那些優秀的年輕人在比賽失利時,證明不是自身出了問題,而是外界因素所致,他們的情緒自然會被吸引過去。將責任歸結到外部。
人們隻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情,這就是丁一散播的種種謠言,聽起來“可信”的原因。
其二,傳播的時機,在失利的時候及時擺出這一條小道消息,出於“無利害關係第三方”之口,無疑增加了可信度。
第三,人們往往被第一印象所左右,即使一個錯誤信息在出現後立即被別人糾正,如果受害人一開始已經先入為主相信了這條謠言,那麼別人的糾正信息不但不會起作用,還適得其反,會加深受害人對糾正信息來源的不信任。
簡言之,出於“推卸責任”“減輕壓力”和“先入為主”的因素,不少人相信了這個謠言。
要糾正這個謠言,需要強大可信的力量。
賓歌很幸運,遇上不按常理出牌的班布。否則以布萊克教授的火爆脾氣,兩人肯定當場吵成一團。在激烈爭吵時,人總是控製不住言行,從而裂縫更大。
還好她遇上的是班布。自有一套邏輯體係的班布。
隨後又是米蘭幫她分析解釋了這一切,衝動的激|情過去,理智重新回籠,賓歌才感到害怕。
至於對方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是下一步要研究的事情了。
“我們來模擬一下。”米蘭說,“賓歌,假定你和班布發生了爭吵,你認為他欺騙了你,會怎樣?”
賓歌想了想,回答:“我會很討厭格林助教,討厭布萊克教授。”
“然後呢?”
“別人每次提到凱德的勝利,我就會很討厭……我討厭學校。”
“討厭學校,你會做什麼?”米蘭繼續問。
“學校不讓做什麼,我就故意做什麼唄。”賓歌說,“因為學校的不公正,讓我失去了榮譽,我要想辦法揭發他們,揭露真相,聯名上書,要求校董作出解釋拿出證據。”
“顯然這種‘不存在的協議’根本無法拿出。對吧?”
賓歌點點頭:“那我就認定了學校有欺騙行為。並且向公眾披露這一事件,將信息公開到社會層麵,換取大家的支持。但是這又有什麼用?”
米蘭說:“用處很大。你的情況有人相信,有人反對,無論相信還是反對,這都可能引發一場社會討論。而如果很多學生不約而同這麼做,這絕對會是一場有預謀的社會性大事件,從而上升到政治層麵。掌握輿論風向的人,即使與此事無關,往往會出於利己目的,將這件事擴大影響。這樣,有心人操縱輿論獲得他想要的結果,而你,隻是一個□□,沒有人關注事件本身,而是關注利用這件事能獲取的好處,換言之,你們都被消費了。”
賓歌瞪大了眼睛,顯然成年人的世界她還沒有真正接觸到:“可是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可能出於政治原因?要知道,學生曆來是最容易鼓動和操縱的團體。至於什麼政治原因……”米蘭攤手說:“我也不知道,我們在明處,對方在暗處。但這件事確實值得校方重視。”
班布帶著賓歌,向布萊克教授介紹了情況。
布萊克教授吃了一驚:“有這種謠言?”
“是的,校方應當重視這一問題。”班布說,“盡管我查到賓歌的情況並非個例,但是無法解釋情報來源,證言的可信度會受到質疑。”
布萊克教授看向他的得意學生:“賓歌……”
“教授我錯了。”賓歌結結巴巴地說,“我不該懷疑你們,更不該試圖威脅格林助教。”
“威脅?”布萊克教授呼吸一窒,“你威脅班布?天哪,你、你——沒有被他怎麼樣吧?”
賓歌驚訝:“教授你這麼清楚格林助教的厲害啊!”
布萊克教授心有餘悸:“好了,回到主題上來。賓歌,有人故意刺激你,散播謠言,是這樣嗎?”
“是的。米蘭說這可能是一起社會性大事件。”
“好的,我知道了,我們這就去向校董會說明情況,班布你也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