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決戰前夜(2)(3 / 3)

我劉、鄧大軍南渡黃河,直插大別山的行動拉開了我軍戰略大反攻的序幕,震驚了全國。用當時的美國駐中國大使、在中國生活了50年的司徒雷登的話說,“它可能成為1947年世界十大新聞中最醒目的一條”。為什麼呢?這是因為,這一行動表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反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刀尖已經直指國民黨統治的心髒南京和上海地區。蔣介石在11月初的一次講話中也說:如果劉、鄧“真能占據大別山,東可威脅京畿,西可威脅武漢,南可阻礙長江運輸,在戰略上對政府是一個很大的威脅”。蔣介石在這一點上是很清楚的,所以他專門召開了大別山區剿匪檢討會,成立了國防部九江指揮部,由國防部長白崇禧兼任主任,指揮33個旅的兵力圍攻清剿大別山。

為了對付蔣介石的“總力戰”,中共中央決定,增調晉冀魯豫野戰軍的第十、第十二縱在李先念、王宏坤的率領下支援大別山,又派十一縱和華東野戰軍的十縱護送來一批新戰士和大批後勤物資。到這年年底,劉鄧大軍兵分兩路,劉伯承率軍北渡淮河,外線作戰;鄧小平率軍留在大別山,內線作戰。兩路軍相互配合,屢戰屢勝,讓蔣介石和白崇禧的種種招數一一破產。更重要的是將國民黨軍的攻防體係完全打亂,使戰爭的主動權進一步掌握在中共手中。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劉、鄧大軍才根據中央的統一布置,陸續將主力轉移出大別山,參加中原逐鹿的大戰。

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同時,我軍轉入外線進攻的三把尖刀的另兩把尖刀也在向敵人的腹地殺去。

以陳賡司令員和謝富治政委統率的以四縱、九縱為主力的作戰集團,於8月20日和23日在晉南分兩路偷渡和強渡黃河,直指豫陝邊境,東逼洛陽,西逼西安。9月初,陳賡作戰集團西進,半個月中殲敵陝東兵團3萬餘人。待蔣介石親自飛赴西安調兵遣將保西安之時,陳賡作戰集團又回師將主力指向豫西,到11月底,共殲敵5萬餘人,建立了豫陝鄂邊區行政公署,下轄8個專署39個縣政權,成立了豫陝鄂軍區,組建了8個軍分區,創立了新的根據地。

以陳毅、粟裕為首的華東野戰軍的6個縱隊組成了外線兵團,先在魯西南殲敵,然後轉向豫皖蘇邊地區,發動群眾,實行土改,建立了3個專署、3個軍分區,擁有1000多萬人口的解放區,將鄂豫皖、鄂豫陝、山東、蘇北、蘇中幾個根據地聯結了起來,為下一步的更大戰事做好了充分準備。

在當時成品字形的三把尖刀中,劉鄧大軍的任務最重,壓力最大。

為了主動支援劉鄧大軍,在12月中下旬的22天中,東邊和西邊的陳粟大軍和陳謝大軍共同進行了破擊平漢線和隴海線的戰役,解放縣城50餘座,破壞鐵路420多公裏,迫使蔣介石從大別山抽調13個旅回援。到1947年底,三路大軍在中原戰場密切配合,共消滅敵軍19萬餘人,解放縣城100餘座,建立了4個軍區26個軍分區和各級民主政權,在4500萬人口的江淮河漢地區將解放區基本連成一片,形成了強大的中原解放區,將國民黨軍南線全部兵力160多個旅中的90個旅吸引到自己的周圍,我軍的主動權進一步擴大。在1947年的最後一天,劉鄧、陳粟、陳謝三支大軍在河南確山地區勝利會師。

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了一次重要的工作會議,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彭德懷、賀龍、陸定一、林伯渠、張宗遜、習仲勳、馬明方、葉劍英、張德生等參加了會議。會議討論了毛澤東在會上所作的書麵報告《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毛澤東在報告中指出:

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退了美國走狗蔣介石的數百萬反動軍隊的進攻,並使自己轉入了反攻。……這是一個曆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

毛澤東在總結了人民解放軍作戰的著名“十大軍事原則”之後,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基本的政治綱領,這就是: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