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戰略抉擇(1)(2 / 3)

中國大地上,十大軍事集團在對峙著,一觸即發的大決戰必將在這五大戰場中的一個戰場上打響。從全局看,中原、華北、東北這三個地區最有可能。中共中央經過反複研究之後,確定了東北。關於這一點,葉劍英《偉大的戰略決戰》一文是這樣論述的:

毛澤東同誌在緊緊抓住決戰時機的同時,又正確地選定了決戰方向。當時全國各戰場的形勢雖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作戰,但敵人在戰略上卻企圖盡量延長堅守東北幾個孤立要點的時間,牽製我東北人民解放軍,使我軍不能入關作戰;同時,敵人又準備把東北國民黨軍隊撤至華中地區,加強華中防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華北戰場,則會使我軍受到華北、東北兩大戰略集團的夾擊而陷於被動;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華東戰場,則會使東北敵人迅速撤退,而實現他們的戰略收縮企圖。

因此,東北戰場就成為全國戰局發展的關鍵。當時東北戰場的形勢對我又特別有利。在敵軍方麵:孤立分散,姿態突出;地區狹小,補給困難;長春被圍,無法解救;或撤或守,舉棋未定。在我軍方麵:兵力優勢,裝備較好;廣大地區,連成一片;土改完成,後方鞏固;關內各區,均可支援。東北人民解放軍殲滅了東北敵軍,就能粉碎敵人戰略收縮的企圖;就能實施戰略機動,有利於華北、華東戰場的作戰;就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國戰爭,使人民解放軍獲得戰略的總後方。根據上述情況,毛澤東同誌將戰略決戰方向,首先指向東北戰場的衛立煌集團,這就將戰略決戰的初戰勝利放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

這是毛澤東同誌宏圖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著好棋子。決戰首先從局部的優勢開始,進而爭取全局上的更大優勢。由於迅速而順利地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就使全國戰局急轉直下,使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

二、東北怎麼打

決戰要在東北打,可是,怎麼打?戰役計劃怎麼定?

這時,東北的55萬國民黨軍隊被我軍分割包圍在三個地區,具體情況是這樣的:長春地區,周圍基本上沒有其他的據點,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率領新七軍和六十軍共6個師防守,加上3個旅的地方部隊和一些還鄉團,總兵力是10萬人左右,守備長春,並牽製我軍部分主力;錦州地區,又稱北寧線地區,以錦州為中心,南到山海關,北到義縣,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兼第六兵團司令官範漢傑率領九十三軍、五十四軍、新五軍、新八軍共4個軍14個師及其他部隊防守,總兵力為15萬人左右;沈陽地區,周圍還有鐵嶺、新民、本溪、撫順幾個據點,由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和副總司令廖耀湘率領第八兵團(轄五十三軍)、第九兵團(轄新三軍和新六軍)、新一軍、四十九軍、五十二軍、七十一軍、青年軍的整編二○七師共24個師及“剿總”直屬部隊和其他部隊防守,並支援其他地區,總兵力為30萬人左右。此外還有駐沈陽的空軍第一軍區所率第一、第四大隊各一部,計有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共45架,支援全區作戰。駐北平的空軍第二軍區也有支援東北作戰的任務。

早在冬季攻勢尚未結束之時,即1948年的春夏天,毛澤東已經在考慮東北下一步怎麼打,林彪在東北當然也在考慮下一步怎麼打。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考慮,主要是從必須將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全部消滅在東北,不讓其入關增加關內的壓力這一點出發的。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澤東看到東北野戰軍的四縱和六縱攻克遼陽的捷報後,向東北野戰軍總部的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發了一封電報,在祝賀勝利的同時,毛澤東曾這樣說:要注意“準備對付敵軍由東北向華北撤退之形勢”,“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為有利”。這是毛澤東對東北下一步大戰的方向的最早意圖。對於毛澤東的這一意圖,林彪當時也是完全同意的。他在2月10日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我們同意亦認為將敵堵留在東北各個殲滅,並盡量吸引敵人出關增援,這對東北作戰及對全局皆更有利。今後一切作戰行動將以此為準。”但是,這時的毛澤東隻是在考慮這一問題,他還未能下定決心。

這種考慮之未定,比較明顯地表現在他3月20日為中央起草的發給全黨的《關於情況的通報》中。通報說:東北兵團“現已開始休整,俟休整完畢,或打長春,或打北寧路上之敵”。就是說,有兩個方向:一是長春,一是北寧線。而如果要達到原來所想的“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話,就隻能打北寧線。

以林彪為首的東北局也在考慮如何打。由於這時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都集中在三個地區,衛立煌又非常老練地不讓軍隊輕易出城,我軍要想打點小仗,要想打運動戰都不可能,隻能在這三個地區的一個加以選擇。4月18日,在由東北局負責人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劉亞樓、譚政聯合署名的給中央的報告中,表明了東北局對這個重大問題的態度:“目前隻有打長春的辦法為好”,“其他意見亦曾深入考慮,均認為不甚適宜”。這個報告很長,意見談得很詳細,很具體。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