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解放全東北(2) (2 / 3)

中國的軍事形勢現已進入一個新的轉折點,即戰爭雙方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人民解放軍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有優勢,而且在數量上現在也已經占有優勢。這是中國革命的成功和中國和平的實現已經迫近的標誌。……這是由於四個月內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各個戰場英勇作戰的結果,而特別是南線的睢杞戰役、濟南戰役,北線的錦州、長春、遼西、沈陽諸戰役的結果。……這樣,就使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原來預計,從1946年7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隻需從現時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毛澤東的上述判斷,是完全從客觀形勢的科學分析得出的。不僅得到了全黨全軍的堅決支持,就連杜聿明這位老對手,遼沈決戰之後在北平和傅作義私下談話中也承認:“東北共軍將近百萬,它的戰略戰術、武器裝備及戰力,遠遠超過關內共軍。從軍事上講,共產黨在一年之內將統一中國。”幾年之後,在台灣回顧往事的蔣介石在《蘇俄在中國》

一書中談到東北戰局時,也這樣寫道:

是我們政策和戰略上的一個重大錯誤。……將我們國軍精銳主力調赴東北,陷入一隅,而不能調動自如,爭取主動,最後東北一經淪陷,華北乃即相繼失守,而整個形勢也就不可收拾了。

四、接管沈陽

沈陽是一座全國性的大城市,在當時就有約200萬人口。在解放之後如何管理和改造這座大城市,我黨還相當缺乏經驗。所以,還在沈陽解放之前的10月26日,東北局就在哈爾濱召開了專門會議對接管東北後的很多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會議決定由陳雲擔任沈陽市軍管會主任,伍修權擔任副主任兼衛戍部隊司令員,陶鑄任軍管會副主任兼市委書記和衛戍區政委,朱其文任沈陽市長。東北局決定抽調4000名幹部進入沈陽進行接管。據當時的老同誌回憶,哈爾濱市的幹部除了少數留守之外,幾乎全部去了沈陽。而且,是28日動員,29日就上火車出發。11月2日,陳雲、伍修權等和早已在沈陽城外的陶鑄(當時陶鑄任遼北軍區政委)等一道進入沈陽。11月4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譚政率東北野戰軍總部也進入了沈陽。

由於東北局事先準備工作做得比較充分,對沈陽的接管相當順利,隻在城中戒嚴了三天,由擔任衛戍任務的一縱、二縱、獨立一師、獨立四師對城中重要部門和作戰物資進行接管,對敵人的散兵遊勇進行收容,組織對付蔣介石派來的飛機轟炸,著手組織城市生活的正常運轉。

三天以後,商店營業,水電暢通,軍管會從南滿調運來的糧食,從阜新調運來的煤炭都向市民保證供應,新生的沈陽各項工作和社會秩序逐步走上正軌。從此,沈陽這個東北最大的城市、全國最重要的重工業基地獲得了新生。

五、百萬雄師入榆關

曆時52天的決戰結束了,東北野戰軍的指戰員們實在太累了,11月3日,東野總部發布命令,讓全軍休整一個月,總結經驗,縫補軍衣,補充新兵,集訓俘虜,傷員歸隊,理發洗澡補睡眠,治病療傷擦槍炮,準備下一步新的戰鬥。

就在東北野戰軍休整期間,根據中央軍委11月1日發布的統一全軍編製及部隊番號的通令,東北野戰軍進行了整編。原來的12個主力縱隊改稱為軍,即:一縱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八軍,二縱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十九軍,一直依次到十二縱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九軍。原來在長春起義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改編之後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軍。原來的第一至三十六師依次改稱為第一一二至一四七師。按中央軍委的規定,每個軍都是三個師,根據東北的實際情況,經中央軍委批準,東北野戰軍的每一個軍都編入一個獨立師,這樣,東北野戰軍每個軍都是四個師,6~7萬人。與此同時,總部負責人也有所變化。為了讀者閱讀方便,現將全軍統一序列之後的東野編製與負責人排列於下:

司令員林彪。

政治委員羅榮桓。

參謀長劉亞樓,副參謀長曹祥仁。

政治部主任譚政,副主任陶鑄。

後勤部第一部長周純全,第二部長李聚奎。

後勤部政治委員陳沂。

炮兵司令部司令員(缺),政委邱創成,副司令員賈陶、蘇進、匡裕民,參謀長匡裕民(兼)。

炮兵縱隊司令員蘇進(兼),政委邱創成(兼),副司令兼參謀長匡裕民,副政委劉登瀛,政治部主任吳濤,副主任張誌毅。

鐵道縱隊司令員(缺),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蘇進、李壽軒(後),政委(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何偉。

第一兵團司令員蕭勁光,政委蕭華,副司令員陳伯鈞,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唐天際,參謀長解方。

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政委黃克誠,參謀長黃誌勇。

第三十八軍軍長李天佑,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梁必業,副軍長兼參謀長曹裏懷,政治部副主任吳岱。三十八軍轄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一五一師。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