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通信交通:來來往往,總在路上(3 / 3)

[猜你不知道的]

詩人李白,文學家元稹,有幾次就是用這種郵筒傳書的方式和朋友通信。元稹和白居易,錢徽,李穰分別在四個地方做官,他們經常詩書往來切磋,用水上郵筒傳遞書信,是非常有情趣的,被文壇譽為雅事。

“特快專遞”能快到什麼地步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進一步的發展,驛站出現,它的主要用途是傳達朝廷律令,稟報軍情。從這時起,就出現了新的職業——驛卒,這是一個對效率有著嚴格要求的職業。緊急文書必須要立刻送到指定地方,送不到的話,就要受處罰。

幾千年來,我國的特快專遞主要靠馬,它是使用時間最長,運用最廣的運輸工具。每個驛站都備有優良的快馬,下一個驛站的管理員在聽到鈴聲後,要趕緊準備精良馬匹,隻等送信人一來,換下累馬接著狂奔。

古代的文件傳遞,主要靠驛站,每隔20裏就設一個驛站。公文上的批注不同,傳遞速度也不一樣。如果公文上批著“馬上飛遞”的字樣,每天就必須以300裏的速度飛奔。如果批注“xx加急”,傳送的速度要達到每天400裏,600裏,最快的時候甚至要達到每天800裏。

[猜你不知道的]

要維持驛站的支出,就要給驛卒發工資,給馬買飼料。而政府的財政有限,為了保證驛站正常運轉,唐朝的時候就由當地的富戶管理驛站,政府是想著讓他們貼補這個虧空。有些商人頭腦靈活,他們利用驛站之間的交往從事商業活動,不僅讓驛站運轉起來,還賺到了錢。

插上羽毛的文書的演變

在古代,有了特別緊急的信息,多數為軍情,需要快速傳遞,通常將鳥羽或者雞毛粘附在信件上,表明事務非常緊急,必須要火速處理,這種信件稱為“雞毛信”,它來源於“羽檄”“羽書”。“羽檄”在古代表示征調軍隊的文書,軍情急迫,上麵插上鳥羽,必須速遞。

雞毛信這種信件在我國古代的詩文中經常會出現,多與軍事有關。唐代詩人杜甫在《秋興八首其四》詩中寫道:“直北關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馳。”王維的《老將行》也在詩中寫到了羽檄:“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

在宋代,元代,朝廷還建造了投遞“雞毛信”的驛站“急遞鋪”“急腳遞”,急腳遞日行可以達到四五百裏。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經寫道:“如故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炫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裏。有軍前機速處分,則自禦前發下,三省樞密院莫得與也。”從這裏,我們也可以得知古代一些重要的“雞毛信”可以不經過樞密院處理,直接由皇帝下令,在急遞途中,如果過往的車輛行人看到都要讓路。雞毛信,相當於現代郵政的特快專遞,各地驛站見到這樣的信後都要快馬加鞭,晝夜不停地將其送往目的地。收件人在接到雞毛信之後,也要呈閱急辦,不得耽誤。

“雞毛信”除了在速度上要快之外,還要準確無誤。那麼,為什麼要用雞毛粘附急件來作為特殊標識呢?首先是因為雞在古人評價中有五德:“帶冠為文,足搏距為武,敵在前敢鬥為勇,見食相呼為仁,守夜不失為信。”傳遞急件就像雞司晨啼明,即使風雨雷雹也不耽誤時辰;此外,中國人把雞視如吉雞,也有逢凶化吉的意思,當然,雞毛也比鳥羽更容易獲取。

[猜你不知道的]

因為在抗日電影或者電視劇裏藝術化了雞毛信,所以人們以為雞毛信源於抗戰時期,那就搶了古人的功勞,在漢代史書裏就有記載插上鳥羽的緊急征調文書,不過隻是在後代才用雞毛,不過後代用雞毛用得過分了,什麼瑣事都插上雞毛,也就失去了雞毛信的意義。全國現存的雞毛信實物十分稀少,其中有一件是抗日戰爭初期從河北省元氏縣仙翁寨發出的。這件雞毛信的正麵從右到左寫有“遞至邢台縣安。交劉德齊先生尊啟,八路軍自元氏縣仙翁寨緘”,當時信封的兩角都插著兩根雞毛。這件實寄封背麵有五個戳,戳的上邊寫著“冀西抗日區交通網”,除此之外還有起始時間和到達時間。信封的背麵留有雞毛痕跡,保存完好,是一件十分珍貴的革命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