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猩猩沒有明確的繁殖季節。它們通常每胎產1崽,這和大部分體重超過1千克的靈長類動物一樣。生出雙胞胎的幾率很小,即使生出來了,通常也會因為體型太小(而且對於母親來說,要把所有幼仔帶到幾個月大實在太難了)而總會死掉一隻。新生幼仔的體重一般為1.8~2千克,粉紅色的皮膚上幾乎沒有什麼毛。它們9周之後開始爬,30~40周之後開始行走。與人類相比,大猩猩斷奶的時間更晚,因而雌性大猩猩產崽的間隔約為4年。然而,在出生的頭3年內大猩猩的死亡率高達40%,這就意味著一隻成熟的具有生育能力的雌性大猩猩在6~8年中隻能成功帶大1隻幼仔。雌性大猩猩在7~8歲時達到性成熟期,但它們通常在10歲左右才能生育。雄性成熟得稍晚,由於激烈的競爭,它們很少在15~20歲以前參與生育。
有限的分布
兩種大猩猩生活在非洲的兩片間隔很遠的地區,最初有可能是在中新世時被剛果盆地的湖泊分開的,然後,大約在500萬年前,這個地區逐步幹涸,森林也逐漸退卻到了更高的地區。後來,大猩猩沒有再回到剛果盆地的中央,也許是因為沒有時間,也許是因為樹木擋住了陽光,而使蔓藤類植物無法生長,無法提供給大猩猩這龐然大物足夠的食物。
雖然它們僅生活在非洲很小的地區,但其棲息地在海拔上跨度很大,從西非的海拔0米一直到東非的3790米。最奇特的是,生活在東部邊緣的最高海拔地區的山地大猩猩卻是最有名的種類,人們對西部大猩猩的行為則了解相對較少,因為濃密的植被阻擋了人類觀察它們的活動。
“一雄多雌”的生活
在所有的大猿(人科)中,大猩猩的群體關係最為穩定,同一批成年大猩猩會一起活動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和果實特別是成熟果實不同,大猩猩所需要的樹葉數量豐富,因此可以養活大群的大猩猩。在西非,由於大猩猩的食物種類中果實的比例比東非的高,它們的群體通常會分成臨時的亞群體,這樣群體成員可以在較大範圍內尋找相對稀少的成熟果實。
大猩猩的群體數量最多為30~40隻,但通常是5~10隻。在東非,一個群體一般包含3隻成熟的雌性,4~5隻年齡不等的幼仔和1隻雄性。這隻雄性大猩猩通常被稱為“銀背大猩猩”,因為它們的背部通常有銀白色的鞍狀斑紋。
在西非,一個群體似乎很少超過10個成員,而在東非,15~20隻的群體並不少見,而且根據記錄,有的群體數量超過30隻。
任何一隻銀背大猩猩的“妻妾們”都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它們之間的社會聯係很弱,這方麵和許多舊大陸猴類很不一樣。通常雌性大猩猩在青春期時就離開它們出生的群體,加入其他的群體中。因此,和很多其他靈長類相反,將群體維係在一起的是雌性和雄性之間的聯結,而不是雌性之間的聯結。
銀背大猩猩對雌性的吸引力在午休的時候表現得最明顯,這個時候,整個群體都會聚集在雄性統治者的旁邊:年輕的大猩猩在玩耍,成年大猩猩或者睡覺,或者相互梳毛,或者為它們的幼仔梳毛。相互梳毛可以清除皮毛上的泥土和寄生蟲,也是表達親密關係的方式,對於許多靈長類動物來說,這有助於建立和維持合作夥伴關係,但是大猩猩梳毛的頻率不如其他社會性的靈長類動物高。母親會為後代梳毛,而未成年大猩猩和成年雌性大猩猩會給銀背大猩猩梳毛,有血緣關係的雌性會相互梳毛,沒有血緣關係的雌性則很少相互梳毛。為什麼成年雌性大猩猩不需要將梳毛作為一種抑製侵犯或維持合作關係的機製因而表現出明顯的地位差別呢?這似乎是因為相對充足的食物減少了競爭而不需如此吧。
3/4的年輕雌性最終會遷出它們出生的群體。它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繼續留下來根本沒什麼好處,同時,也是為了避免近親繁殖,因為,它們的父親在它們成熟以後還需要繼續繁殖。在離開以後,它們會立刻去尋找附近的銀背大猩猩,這些銀背大猩猩通常不會超過200~300米遠。然而,它們通常不會與剛剛遷移到此的雄性大猩猩待在一起,最終決定雌性選擇哪一隻雄性的因素是雄性的領地範圍和戰鬥的能力。戰鬥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因為銀背大猩猩必須保護雌性及其後代免受掠食者和其他雄性的侵害。這是一種嚴重的潛在威脅,因為雌性大猩猩的防禦能力很弱,它們的體型比雄性小得多,而且那些非“親戚”的夥伴是不願意為了“別人”的利益而拿自己冒險的。
大約有1/3的幼仔是被非父親的其他雄性殺死的。對這種“殺嬰”現象最合理的解釋就是一旦幼仔被殺,它的母親就會停止分泌乳汁並很快恢複生育。
如果一隻雄性大猩猩殺死一隻1歲的幼仔,它就可以提前2年交配。在很多“殺嬰”率高的物種中,例如獅子和哈努曼葉猴,“殺手”就是進入群體並取代統治者的雄性。這種“殺嬰”現象一般發生在雌性加入非父親的雄性群體時,這可能是因為以前的常駐雄性死亡了,也可能是因為它帶著它的幼仔主動遷移到了新的雄性那裏。然而,當這個群體的首領還在時,這種事情很少發生,因為一旦一個雌性認定了一個雄性很有力量,就會一輩子跟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