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皇家將領學院”,顧名思義,就是為大魏批量培養低級和中級軍官的地方。

夏侯宣和齊靖安都是名譽院長,偶爾還會來給學員們上一兩堂公開課,所以每年招新考試的時候,總會有成千上萬的青年才俊洶湧而來,擠破頭地想當天子門生。

更何況,不止帝後二人,柱國大將軍陸天石、威武大將軍淩遠和榮麾上將軍紀彥平等簡在帝心的將軍們也都是名譽教員,而且他們來此授課的幾率可比帝後二人頻繁得多,還經常與學員們麵對麵地交流,若能得到他們的青眼,自是前程遠大,所以皇家將領學院是絕對不會缺少生源的。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學院裏有一批比較特殊的常駐教員,多年以前,他們基本都在樞密院裏供職。後來夏侯宣撤掉了樞密院這個機構,為了避免這些人以及他們背後的家族反彈得太過厲害,皇帝陛下便把他們全部安排進了皇家將領學院,分門別類地教授學員們軍事理論——理論嘛,可不就是他們最為擅長的玩意兒麼?

所以說,這所學院的師資力量當真強大,入學考核不容易通過,畢業考核更是困難。當學員花費幾年的時間完成學業並通過考核之後,便會被收入軍中,一開始就是百夫長甚至校尉,起點當真不低。至於最後能不能為將為帥,那就要看各人的本事了。

由此可以想見,先前那個名叫韋明吉的年輕人不僅能夠入學,還能脫穎而出,絕對付出了很多的艱辛。夏侯宣素來愛才,自是不會吝嗇於給那小子一個機會。

至於出身背景,那很重要麼?皇帝陛下讓親衛把那韋明吉帶到一間空的學舍之內,與之進行了一番親切的交談。單看那年輕人激動萬分並欣喜若狂的表現,就知道他早就已經被洗腦了,妥妥的。

要知道,思想品德課可是皇家將領學院的重頭戲,教材由皇帝陛下親自編寫,並由監察司的秦連橫司長委派專人負責講課,務必要把每個學員都給洗腦成忠君愛國的“好同誌”,從此為國為民奮鬥終生……

所以無論那韋明吉是否罪官家族出身,都無關緊要。更何況韋氏一族也不是夏侯宣判罪的,都是上一輩人的事了,早就過去了,也該給他們平等的機會了。

在離開皇家將領學院之前,夏侯宣又在全體學員麵前做了一個簡短的公開演講,明確地告訴這些年輕人,他們畢業得正是時候,剛好可以趕得上國家的一次大規模用兵——對象是西域諸國。

自夏侯宣登基以來,穩步擴張便成了大魏的基本國策之一。這一國策在剛頒布的時候還遭到了很多的質疑,可就在三年前的開泰五年間,大魏的第一支海軍和第一批海上戰船麵世,首戰對象是東海外的一個島國。輕鬆告捷之後,大魏收獲了豐富的金銀礦藏和海產品,外加幾十萬身材矮小卻吃苦耐勞的奴工,不僅充實了國庫,令大魏的老百姓們得到了減稅的實惠,夏侯宣還趁勢廢除了本國子民的奴籍……

於是從那以後,舉國上下都對對外擴張充滿了興趣,而官紳士族們更是明白到了這樣一個道理:想讓自己的國家更加繁榮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