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林永誠以往靜水流深的風格,這次的情感更加溫厚,沉甸甸地,讓人無法忽視。

住在同一小區的三位父親同時為在一所學校的學習的高中兒子們的成長而感到苦惱棘手,因為同一個問題,他們偶爾認識之後就時常在下班後聚在一起商量孩子的教育問題,每個人的兒子的大問題都不盡相同,但也有接二連三發生同一個問題的情況出現,早戀、對現實的不忿、對未來的迷茫,對父母的誤解,以及並不成熟的想法等等,有時候,甚至隻是一場離別,一件丟失的心愛之物。

所有人成長著的少年時光總是未知又磕磕絆絆地走來。

有人幸運地沒有走彎路,有人卻花了許多年的時間才磕破頭流了血得到教訓,這條路充滿著無數的岔路口,父親們想做的並不是讓兒子們如何避免所有的彎路,而是希望,他們能夠正視成長中任何的事情,無論好與壞,學會思考,然後繼續勇敢地向前走。

但他們並不了解兒子這一代人的生活。

兒子們也不了解父親這一輩的生活。

這是永恆不變的話題。

三位父親為了能夠和兒子溝通,就將兒子們拉進了他們的小組織,閱讀俱樂部。三位父親都愛好閱讀,建築師父親喜歡各類專業書籍,更愛好歷史,擔任高中老師的父親喜愛現當代小說散文,在事業單位工作的上班族父親則喜愛西方文學。

而三個兒子在閱讀上的興趣點也不盡相同,與父親們有所交叉,但在思考方式角度上卻有大不同。

心不甘情不願地被拉進閱讀俱樂部的三個兒子勉強和父親們進行例行活動,每個星期閱讀並且討論一本書,以三位父親和三個兒子為兩個代表,輪流推薦書目,討論可以在任何時候,電話、短信、放學路上,下班後晚餐前,形式也多種多樣,筆記本,冰箱上的便利貼,口頭聊天式的也可以。

漸漸地,三對父子在這種交流方式中找到了閱讀和溝通的樂趣,越來越有話可說。閱讀融入到生活,而不隻是遊離於紙上。其間有過爭執、和解、理解,父子間的距離慢慢地被拉的越來越近,了解到更多彼此的生活狀態。但這種近距離,也帶來更多的矛盾,哪怕是父子,也難免會有磨合的過程,有因溫情的細節而產生的酸楚,也有因尖銳帶來的雙方的無奈,從父與子的角度,展現了截然不同的思想,這種展現很有趣,也更引發有著相同的身份的人們的思考。

劇中第一本出現的書是《半生為人》,背後隱喻是父子之間兩個時代的思考,將大時代轉化為個人印記,而讓三個孩子印象深刻並且能夠理解的卻是那一句「堅強或者軟弱,不是由性格決定的,是由信念決定的。」他們在書中找到與生活相應的答案,並且通過討論不斷論證思考,這是個很有趣的解析過程。

普通觀眾在劇中看到的是父子的故事,而鄭美嘉看到更多的,則是林永誠為這部劇做出了的不少妥協,為觀眾的妥協,但這種妥協恰到好處,雖然結果還是讓劇顯得高大上了些。可情感和故事總是共通的,這部劇可能還是無法為大眾所徹底理解接受,畢竟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還是艱深了些,這是林永誠自己的堅持,好在父子親情的主題還是能夠吸引一大部分的觀眾。

鄭美嘉為林永誠鬆了一口氣的同時,也為自己捏了把汗。

《閱讀俱樂部》這部劇總體上來說,絕對是上乘之作,也是林永誠比起以前更為成熟的作品,各方麵來說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口碑一定有,觀眾的喜愛也會有,量或許少,但質絕對足,一旦喜歡,就絕對是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