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番上下其手,李治達到了目的,顯慶年間開始,李唐王朝逐漸演變成了他與武則天的夫妻店。

李治的做法跟很多家族企業很像,創業初期,這些家族企業尚能與一些外姓人同甘共苦共同創業,一旦創業有所成就,外姓人就會被踢出局,然後企業慢慢演變成夫妻店、父子店、祖孫店。

夫妻店,有多少人能跳出這個圈?

顯慶五年,李治三十二歲,他患上了一種怪病。最初是昏眩頭痛,後來視力衰退,眼睛逐漸看不見,從症狀來看,可能是高血壓或者是糖尿病,這樣的病看起來不是絕症,但折騰起身體來,一樣很要命。

想想李治的身體也太不爭氣了,父親李世民在這個年紀時年富力強、大展宏圖,爺爺李淵在這個年紀時還在全國各地接受生活的曆練,而他在這個年紀,居然已經患上了這種怪病。

人是很脆弱的,尤其是患病之後。如果說患病之前的李治還很自信,還有雄心壯誌,那麼患病之後的他,已經變得脆弱無比,他身邊可以信賴倚仗的人隻剩下武則天一個,他不信賴武則天,又能信賴誰呢?

即便他還想依靠舅舅長孫無忌、托孤大臣褚遂良也已經不可能了,因為就在一年前,長孫舅舅被逼自殺了,褚遂良比長孫舅舅還早去世一年,柳奭也被處斬,韓瑗則在處斬前憂憤而死。

四大股肱重臣煙消雲散,千斤重擔隻能壓在武則天的身上。

事實證明,武則天看似柔弱的肩膀卻能挑起李唐王朝的千斤重擔,在李治的縱容之下,武則天開始著手處理國政,漸漸可以與李治平起平坐。

如果李治的身體經過一段時間的調養能夠完全恢複,或許武則天的地位還會受到限製,然而李治的身體實在不爭氣,顯慶五年之後,他的身體雖有所恢複,卻一直虛弱,跟盛年的李淵以及李世民,無法相提並論。

到李治四十歲時,他居然相信有長生不老之藥,而就在他二十九歲時,他堅信世上根本沒有長生不老。

當時的背景是這樣的:

貞觀二十二年,正七品東宮左衛率長史王玄策以一己之力滅掉了印度半島的中天竺,這就是後世口口相傳的“一人滅一國”。王玄策在滅掉中天竺之後,還帶回一個天竺神僧,名字叫那羅邇娑婆,那羅邇娑婆奉命給李世民煉製長生不老之藥。

後來李世民察覺那羅邇娑婆言過其實,便把他遣送回國。等李治登基之後,那羅邇娑婆又到長安尋找機會,不料又被李治給遣送回國。

顯慶二年(公元657年)那羅邇娑婆來到長安,準備再次尋找機會。他當初的伯樂王玄策上書為他竭力推薦,沒想到又遭到了李治的拒絕。

李治對侍從官員說:“世上哪有神仙?當初秦始皇、漢武帝都追求長生不老,結果弄得民生凋敝,也一無所獲。如果真有長生不老之人,他們現在又在哪裏呢?”

說這話時,李治二十九歲,他的頭腦是清楚的。

在他的堅持下,那羅邇娑婆再也沒能混進皇宮,不過也沒有返回中天竺,而是在長安定居下來,後來就在長安終老。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訴世人,世間根本沒有長生不老,有的隻是廣告。

時隔十一年,李治開始相信世間有長生不老,這說明他對自己的身體已經嚴重不自信了。

當一個社會到處充斥著偉哥和性藥時,這就說明這個社會的男人虛了,不自信了,四十歲的李治也不自信了,他準備吃長生不老藥。

這次給李治煉藥的還是一位高僧,來自印度半島,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李治任命的懷化大將軍,品級正三品。

就在李治準備吞服神藥時,東台侍郎郝處俊的奏疏來了,他是來唱反調的。

郝處俊在奏疏中告訴李治,當年那羅邇娑婆被遣送回國不是因為“言過其實”,而是因為他的藥根本無效,甚至有副作用,隻是怕處理他會讓蠻夷看皇帝的笑話,這才將他遣返了事。現在印度高僧又來了,他的藥必定也是無效的,請皇帝三思。

看完郝處俊的奏疏,李治想起了父親臨終時的場景,那羅邇娑婆的所謂神藥究竟是否有效,他比郝處俊更清楚,因為父親臨終前後他一直在場。

考慮再三,四十歲的李治暫時放棄了高僧的長生不老之藥,或許這個世上真的沒有長生不老之藥。

然而,黑暗中的人渴望光明,久病的人還是相信良藥,十四年之後李治還是相信世界上有長生不老之藥,公元681年閏七月二十四日,他吞服了長生不老之藥,同時下詔讓太子李顯監督國政。

長生不老之藥最終加速了李治的死亡,他常年不爭氣的身體則為李唐王朝埋下了不可救藥的心腹大患。

李治的身體一直不好,朝政多數委托給皇後武則天,不過李治的委托也有限度,他同樣明白皇權不能假手於人的道理,即便是親密愛人也不行。

然而,放權一旦成為慣性,想往回收就很難了。隨著李治放權時間的延長,武則天的一些做法也激起了李治心中的怨恨。

到公元664年,李治放權給武則天已經有四個年頭,兩人的親密合作遭遇了四年之癢。

這一段時間,李治感覺武則天不把自己放在眼裏,很多事情一意孤行,自己稍有動作,她就會幹預,這讓李治很不爽,到底誰是皇帝啊?

有人向李治報告了一件事,這件事讓李治的憤怒進一步升級。

向李治報告的是宦官王伏勝,內容是道士郭行真最近在宮中出沒,據說是在為皇後祈福避禍。

李治一聽頭就大了,在宮中利用道士祈福避禍一向是皇家大忌,誰碰了這根高壓線就要倒黴,武則天偏偏去碰這根線,看來她已經膨脹到了極點。

李治召來了西台侍郎上官儀,上官儀是李治非常信任的一位宰相,李治找他來商量如何處置武則天。

上官儀並沒有意識到危險正在向自己逼來,也沒有意識到皇帝已經被皇後監視,他渾然不覺地向皇帝建議道:“皇後專權任性,百姓不服,請求廢黜。”

上官儀如此表態有自己的如意算盤,因為一旦皇後廢黜,皇上再無可依賴之人,屆時自然要仰仗自己這個宰相,因此上官儀提議廢黜武則天既是出於公心,也潛藏著自己的私心。

“廢黜皇後”一經上官儀提出,立刻得到了李治的同意,四年來的鬱悶讓他在這一刻迸發,在這一刻他真的動了廢黜的念頭。

上官儀開始撰寫廢黜武則天的詔書,幾乎與此同時,潛伏在皇帝身邊的密探已經將這個驚人的消息傳遞給皇後武則天。

武則天心中一驚,不過並不慌亂,對於自己的丈夫她比上官儀更了解,上官儀看到的隻是皇帝的表麵,而她一下就能戳到皇帝的心裏。

在她麵前,李治就是個透明人,跟她鬥?休想!

武則天幾乎以風一般的速度出現在李治麵前,她的突然出現讓李治脆弱的心理防線頓時崩塌,剛剛鼓起的勇氣全泄了。如同被捉奸在床一樣,李治沒有據理力爭,反而像做錯了事的小孩子一樣,手足無措。

武則天一番辯解,李治原本不堅定的心徹底軟了。廢黜武則天詔書的草稿就在他手邊,剛才這份草稿還關係重大,現在已經是一張廢紙。

指望李治廢黜武則天,就跟戊戌變法中指望光緒推翻慈禧太後一樣不靠譜,因為雙方根本不在一個等量級上。

廢後剛開頭就收了尾,不過得有人為它承擔後果。

該由誰承擔呢?

當然是王伏勝和上官儀,誰讓你們在皇帝麵前搬弄是非。

武則天的手腕實在高明,本來廢後隻是孤立事件,然而經她手腕一翻,廢後事件就成了她手中的一張網:她不僅清算王伏勝和上官儀,還順手把另外一個人裝進網裏,這個人就是廢太子李忠。李忠的存在對武則天而言始終是一個隱患,能除掉還是盡早除掉吧。

武則天如何將李忠裝進去呢?

這很簡單。

王伏勝和上官儀都曾經是李忠太子宮的下屬,有這一點就足夠了。

武則天授意馬仔許敬宗上書誣告:上官儀、王伏勝與李忠一起陰謀殺害皇帝。

究竟有沒有陰謀,皇帝李治比誰都清楚,然而他居然認可了這份誣告。

忠心耿耿同時也有點私心的王伏勝和上官儀被處死,上官儀的兒子上官庭芝也被一同處死,家產沒收,家人被罰沒入宮中為奴。後來在大唐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上官婉兒就在這次變亂中被罰沒入宮,因為她是上官庭芝的女兒,上官儀的孫女。

可憐的李忠也被勒令在黔州自殺,橫豎沒有躲過武則天這一刀。

寫到這裏,我不斷揣測,下達這紙詔書時李治究竟在想些什麼。盡管李忠已經不再得寵,但他畢竟是李治的長子,而且當初為了慶祝李忠降生,李世民還在太子宮中宴請百官,李世民喝高了起身跳舞,文武百官跟著一起手舞足蹈,這一切難道李治都忘了嗎?

此時此刻,李治還記得自己是一位父親嗎?

我很懷疑。

原本,廢後事件對武則天非常不利,然而經過武則天的閃轉騰挪,居然迅速轉危為安,而且還化被動為主動,不僅除掉了與自己作對的上官儀和王伏勝,進而還貶降、流放了一批與上官儀交往甚密的官員,還有比這更好的結果嗎?

還有!

自此以後,武則天直接參與到李治主持的朝會之中,李治在前,她在後,中間隻隔一道珠簾,事無大小均向她稟告,官員升遷或是貶黜均由她說了算,此時的李治隻是垂手而坐。由此,李治與武則天並稱“二聖”。

這段記載來自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對於這個記載我表示懷疑,李治即便再無能,也不會拿祖宗的江山基業開玩笑,所謂事無大小均向武則天彙報應該不是史實。

真實的情況可能是,武則天確實參與了朝會,而且參與討論,並給出相關建議,不過並沒有到一切由她決定、李治袖手旁觀的地步。

司馬光的這段記載,怎麼看怎麼像呂後與劉盈,也像清朝的慈禧太後與光緒,就是不像李治和武則天,如果真是那樣,玩笑開大了。

關於李治,曆史上的聲名並不好,雖然在他任內唐朝版圖繼續擴大,人口和生產力較之貞觀年間都有提高,但是對他的質疑之聲從古至今從未間斷,《新唐書》更是把他寫得很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