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黨的三大作風密切相連,中國共產黨還有其他許多優良傳統和作風,如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作風;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作風等等。黨的一整套優良傳統和作風,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係,是共產主義世界觀見諸於我們黨的思想和行動的正確反映。黨正是依靠這些作風而發展了自己,團結了民眾,戰勝了強大的敵人,取得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勝利。
二、黨的優良傳統、作風的形成和發展
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在我們黨對馬克思列寧主義認識和理解不斷深化,在革命的實踐中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批判、改造和吸收統一過程中逐步形成,並伴隨著黨的日益成熟而逐漸完善的。中國共產黨在長期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中,形成了自己優良的傳統和作風。而作為全黨統一作風的黨風,在完全自覺的基礎上提出乃至形成,主要經曆了兩個階段。
從建黨初期到1938年9月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之前,是黨風建設的初創階段。這期間,我們黨經曆了北伐戰爭、創建紅軍、建立革命根據地、長征、製定和堅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喚起民眾進行抗戰等一係列重大的曆史事件,走過了極其艱苦的曆程。我們黨也在革命鬥爭的實踐中逐漸走上成熟,毛澤東關於黨風建設思想,在係統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得到了全麵展開。我們知道,黨在長期艱苦的革命鬥爭中深刻認識到理論聯係實際,實事求是的重要性,而這個優良作風是在同形形色色的“左”、右傾錯誤的鬥爭中逐漸形成的。在同教條主義、主觀主義等錯誤的鬥爭中,廣大共產黨人深刻地認識到,隻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中國革命才能不斷走向勝利。早在大革命時期,黨和毛澤東同誌就明確指出,我們黨隻有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放手發動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才能取得革命勝利。在毛澤東的許多早期著作中,都十分強調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一方麵,他強調在根據地建設工作中依靠群眾,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重要性;另一方麵,他又十分強調黨在關心群眾生活,開展武裝鬥爭的同時,教育群眾接受黨的政治綱領和正確路線,在黨的領導下奪取革命勝利。在1927年的“八七”會議上,黨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較好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1929年的古田會議上,毛澤東提出:黨內批評是堅強黨的組織、增強黨的戰鬥力的武器。並指出開展黨內批評應該注意的一些問題。1935年的遵義會議是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誌,也是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方法解決黨內分歧的成功範例。在黨風建設的初創階段,黨的優良作風無一不是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在同錯誤路線的鬥爭中提出並逐漸明確的。這期間黨的優良作風雖然還沒有係統化,沒有最終形成,但這些優良作風的具體內容早已在革命的實踐中廣泛應用。
從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到1945年4月中共七大,是黨的優良傳統作風最終形成的階段。隨著毛澤東思想的成熟,我們黨關於黨的作風建設的思想也達到成熟。這一時期黨風建設的初步突出特點是,注意黨的內部建設,通過有步驟的思想教育運動,有係統、有針對性地解決黨內最主要的作風問題。當時,在我們黨內部最主要的問題,是大量存在著各種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和作風,而就全黨來說,許多同誌,特別是一些高級幹部還沒有深刻認識到王明政治路線的錯誤,教條主義、主觀主義還很盛行。黨內的實際情況決定了這個階段黨風建設主要解決的兩大問題:一是要克服一切幹部和廣大黨員中存在的非無產階級思想和各種不良作風;二是肅清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錯誤的遺毒,統一全黨的思想認識。首先是提高全體高級幹部的認識,端正思想路線,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為了有效地解決這兩大問題,在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的正確領導下,我們黨進行了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整風運動,這就是“延安整風運動”。延安整風運動是在普遍反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和作風的基礎上,有步驟地開展的以反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提倡理論聯係實際,密切聯係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為中心內容的普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運動,取得了偉大的成功。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整風時期從黨的建設的整體意義上提出了黨風的概念,並在中共七大政治報告中對黨的優良作風作了高度的概括。至此,黨的優良作風已最終形成,“三大作風”成為全黨的統一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