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家庭的禮儀(1 / 3)

1.子女對父母的禮儀

敬重父母

子女對待父母,應當以敬重為先,認真對待自己對父母的一言一行。與父母講話、辦事時,一定要講禮貌、守規矩,時時刻刻按照禮儀規範行事。對於父母的批評與指教,子女應認真恭聽、虛心接受。無論從哪方麵講,父母對子女的苦口婆心,都是愛的表現。明白了這一點,即使言詞有些偏差,做子女的也應該理解父母,切不可強詞奪理、當場頂撞,或是不屑一聽、揚長而去。不要過分誇大與父母的障礙,更不能一味認定父母跟不上時代。

不讓父母擔心

在家裏的時候,如果你有事情要出去,一定要向父母稟告,不管你去得遠或者近,也一定要講明我到哪一個地方,好讓父母找你方便。尤其現在的社會環境很複雜,治安也沒有以前的好,所以為人子女一出門就一定要向父母稟明到哪裏,什麼時候回來。絕對不能讓父母為我們的行蹤擔心。

孝順父母

孝順長輩,是人類共有的美德,是一個人應盡的義務之一。一個人,不論做什麼工作,對父母的養育之恩都要相報。孝敬父母不僅是指物質上、生活上的幫助和照料,還包括精神上的慰藉。父母晚年時可能身體欠佳,備感孤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老少兩代密切相處。代溝,是老少相處的主要問題,並已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雙方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是解決代溝的前提。

孝順父母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麵麵。特別是在父母晚年的時候,更需要我們多盡孝心。

與父母溝通

一定要心平靜氣地和父母溝通,最好是能把父母看成自己的好友。發生爭執時,要先想想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有沒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或者是不對的地方,如果是自己的問題,要自己反省改正錯誤。如果是父母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不要與其爭吵,要坐下來與父母溝通一下,相信父母也會接受你的看法。而且在解決這個問題時雙方都要冷靜,因為煩躁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與父母溝通,加深彼此的理解。

2.同輩之間的禮儀

同輩主要指兄弟姐妹以及表親、堂親。盡管同輩之間處於平等的對應關係,但在交往中,也要真心誠意、彼此厚待,掌握彼此之間相處的方式方法。

同輩相待不僅要寬厚,而且還要寬容。不要聽不得對方的逆耳之言,見不得對方的逆己之事。尤為重要的是,不要聽從他人搬弄是非,並且要容忍同輩親屬無意之中對自己的冒犯。即便對方的確做了有負自己的事,也要對其寬大為懷。

在與同輩相處時,最難能可貴的美德就是主動謙讓。這樣做有助於促進自己與同輩親屬之間的團結,協調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

愛護是同輩之間最基本的禮儀。並且這種愛護是無條件,不圖回報的。這種無私的愛護,既要體現在物質利益的支援方麵,又要表現在精神情感的溝通方麵。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對於同輩親屬的愛護,尤其是對於其中急需幫助之人的愛護,更應當多多益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幫助同輩親屬時,要傾注全力。而在尋求同輩親屬的幫助時,則不宜強求。另外,互助還需建立在合理、合法的基礎上。徇私枉法,乃是同輩親屬互助之大忌。

同輩之間的互助,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大家要互幫互助,相互提攜,共同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工作上,能者多勞,弱者得助,盡力而為,共同發展;還應在思想上給予幫助。對於同輩在思想、情感方麵的問題,要及時加以點撥。反過來,遇到對外人難以訴說的苦惱,不妨跟同輩親屬多聊一聊。

對於來自同輩的愛護要領情,不要將對方的愛護,尤其是出於愛護的目的所進行的批評。指責,視為一種負擔。另外,還要知恩圖報,不要認定對方幫助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

3.夫妻之間的禮儀

平等相待

夫妻平等是我國婚姻法所確認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現代倫理道德的基本要求。感情是夫妻關係的基礎,平等是夫妻之間維係感情的前提。因此,夫妻間必須平等相待,絕不可因為社會地位的不同或經濟收入的多少等因素而相互歧視。這既是現代社會的人文精神,又是夫妻感情的基礎。

感恩的心態

人們都希望別人會發現自己的優點並認同自己。從黃發小兒到古稀老人,沒有誰不希望得到別人的讚美與肯定。適當的讚美與肯定,可以激發一個人的潛能,使他的腰挺得更直,幹勁更足。夫妻沒有血緣關係,大多是由陌生逐漸磨合,最後達到相濡以沫。感恩是處理好夫妻關係的法寶。從未見過有哪一對夫妻是因為相互之間的真心感恩而吵架的。有人說,他(她)沒有優點怎麼辦?我們承認人無完人,但是說一個人沒有優點是不可能的。所有的事物都有兩個方麵,隻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了看別人的缺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