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除非道歉時真有悔意,否則不會釋然於懷,道歉一定要出於至誠。
(4)道歉要堂堂正正,不必奴顏婢膝。你想把錯誤糾正,這是值得尊敬的事。
(5)應該道歉的時候,就馬上道歉,越耽擱就越難啟齒,有時甚至追悔莫及。數年前,我擔任某基金會理事的時候,有位年少氣盛的助理建議撤換理事長,由他繼任。我們投票同意了。我們差不多馬上就發覺已經鑄成大錯,不該讓那位理事長離職。
我決定向他表明,可惜在我還未有機會和他碰頭以前,他已因心髒病去世。我的歉意始終無法表達,至今仍然耿耿於懷。
(6)假如你認為有人得罪了你,而對方沒有致歉,你就該冷靜應付,不要悶悶不樂,更不要生氣。寫一封短箋,或由一位友人傳話,向對方解釋你心裏不痛快的原因,並向他說明你很想排除這煩惱。你若能減低對方道歉時的難堪,他往往就會表示歉意--說不定他心裏也不好過的。
(7)你如果沒有錯,就不要為了息事寧人而認錯。這種沒有骨氣的做法,對任何人都無好處。同時要分辨清楚深感遺憾和必須道歉兩者的區別。譬如你是主管,某一部屬不稱職,勢非予以革職不可。你會覺得遺憾,但是不用道歉。
(8)假如你想向某人道歉,而且你有對不起他的地方,就應立刻想辦法。你該寫封信,打個電話,有所表示。送本書,一盆花草,一盒糖果,或者用其他任何足以表達心意的東西代你作這樣的表示:“我對彼此的隔閡深感難過,亟望冰釋前嫌,甘願承擔部分或全部咎責,並盼你能接納這點微意以及人間最能化戾氣為祥和的三個字:‘對不起’。”
一語道破:
在人際交往中,與各式各樣的人接觸,難免會出現得罪人的時候,因此,人人都需要學會道歉的做人手段。誠摯的道歉不但可以彌補破裂了的關係,而且還可以促進彼此心理上的溝通,增進感情,使這種關係變得更為牢固。
8、做個真正的傾聽者
人的一生中可能遇到各式各樣的朋友,有的喜歡駕駛帆船,有的愛好收藏古董,有的卻鍾情於聽歌劇,諸如之類,不一而足。可是,罕見的一類朋友是能傾聽的朋友。這些人心平如鏡,能夠暫時把自己的感受擱置起來,專心致誌地傾聽朋友的訴說,而不會過多地喧賓奪主。
從根本上來看,向朋友表示尊重和認可的最佳方式,就是注意傾聽和學習。有人指出,“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交流的內容,而在於被接納和傾聽的體驗……因為肯定的體驗增強了一個人肯定朋友的能力。”所以,你一定不能僅隻表明自己的人生觀,一定要傾聽朋友的見解,必須向他們學習。
一位朋友曾對自己的荒誕行為非常痛悔:敏是我大學時期的朋友,雖在不同的兩個係,但一有空閑我們總是在一起,理想、人生、朋友、愛情,所有的話題都是我們談及的內容。大四時,我忙於研究生考試而明顯地減少了與之相聚傾訴的時間。不久,風聞她與某一已為人夫的年輕講師的“韻事”,深知敏的為人處事的我並未將此事放在心上。一天,我夾著書正準備赴報考導師的約見時,她推門走了進來,滿臉痛苦和憔悴,全無昔日照人的光彩。我草草地安頓了她,並囑其等我回來,便去了導師家。幾個小時回到寢室後,敏已不在屋裏。因考試在即忙於複習,久之便把此事忘了。幾個星期後,我從清靜的家中返回校園時,一位同學告訴我:“敏自割動脈死了。”我聞之如雷轟頂,隨即而生的是一種痛切的悔恨。對於敏的死,我一直不能原諒自己,我深知,假如當時能讓她傾述心中蓄積的憂鬱、哀痛、不平和苦悶,給她少許慰藉,或者僅僅當她一個聽眾,敏也許不會走上絕路。
這位朋友的話不無道理,當一個人苦痛積胸之時,作為朋友,理應引導他們無所顧忌地傾訴出來。
“你需要的是議真傾聽,接受你朋友的感情,理解這種感情”——美國心理學家露斯·羅森菲爾德這樣告誡我們。
但想做到有耐心地傾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51歲的家庭主婦蔣宜說,“她總是給我打電話,滔滔不絕地抱怨訴苦,一天她又給我打電話,首先說‘您好嗎?’我回答說,‘我昨天就死了。’一下子她就停止了說話,自那以後,再也沒有接到她的電話。”
人生的道路艱難而又漫長,跋涉於此道的大多數人,內心深處都或多或少地積蓄著某些難以言狀的鬱悶和創傷,天長日久便有獨自承受不了的重壓。當苦難降臨時,他或她便會有意無意地尋找一個“宣泄”的窗口,尋找一個可以傾訴憂鬱苦難的對象。如果你的朋友麵臨這種境況,你義不容辭的任務就是做一個真誠的傾聽者,這樣,或許會給心欲碎肝欲裂的朋友一份溫情和力量。倘若你因擔心其他什麼而視而不見的話,實際上是你把朋友推至懸崖的邊緣。
一語道破:
朋友的訴說出於各種原因,有時他們不期望任何反應,隻求你耐心地聽,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尤其是女性。此時,你簡樸的話語、默默的注視或許能減輕友人的煩惱,或許能撫平友人那原本藥物也難以治愈的傷。
9、微笑是友好信息的有效傳遞
在社會生活中,微笑已成為人們富有人性的特征。它有助於人們克服羞怯的情緒和困窘的感情,並有助於人們之間的交往和友誼。有的心理學家甚至認為“會不會微笑是衡量一個人對周圍環境適應的尺度。”這種說法雖然不免有點誇張,但微笑確實能抒發健康的情緒,減輕生活的緊張感與環境的束縛感,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一個人如果不會微笑,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將會處處感到困難。如果你能常常麵帶微笑,而且是衷心的微笑,它會使你的朋友關係比較融洽和諧,同時也會影響你的氣質和性格,並使之得到改善,從而使朋友們都喜歡。所以說,微笑是一種行動,而且這種行動比語言更有力量。
微笑是最富有吸引力、最有價值的麵部表情,它表現了人際關係中友善、誠信、謙恭、和藹、融洽等最為美好的感情因素。不同職業和身份的人,如能充分意識到微笑的價值,並在各種場合恰如其分地運用微笑,就可以傳遞情感,溝通心靈,獲得朋友。
一個人的麵部表情親切、溫和,遠比他穿著一套高檔華麗的衣服更吸引人注意,也更容易受人歡迎。
大衛·史汀生是美國一家小有名氣的公司的總裁,他十分年輕。他幾乎具備了成功男人應該具備的所有優點:他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有不斷克服困難、超越自己和別人的毅力與信心;他大步流星、雷厲風行、辦事幹脆利索、從不拖遝;他的嗓音深沉圓潤,講話切中要害;而且他總是顯得雄心勃勃,富於朝氣。他對於生活的認真與投入是有口皆碑的,而且,他對於同事們也很真誠,講求公平對待,與他深交的人都為擁有這樣一個好朋友而自豪。
但初次見到他的人卻對他少有好感。這令熟知他的人大為吃驚。為什麼呢?仔細觀察後才發現,原來他幾乎沒有笑容。
他深沉嚴峻的臉上永遠是炯炯的目光,緊閉的嘴唇和緊咬的牙關。即便在輕鬆的社交場合也是如此。他在舞池中優美的舞姿幾乎令所有的女士動心,但卻很少有人同他跳舞。
公司的女員工見了他更是敬而遠之,男員工對他的支持與認同也不是很多。而事實上他隻是缺少了一樣東西——一副動人的、微笑的麵孔。雖然史汀生以他的真誠結交了很多朋友,但缺少微笑使他的交友之路平添諸多坎坷。
因為微笑是一種寬容、一種接納,它縮短了彼此的距離,使人與人之間心心相通。喜歡微笑著麵對他人的人,往往更容易走入對方的天地。
微笑是無聲的行動,它所表示的是:“我很滿意你。你使我快樂。我很高興同你交朋友”。
微笑是友好信息的最有效地傳遞,通過微笑,你可以讓你的朋友意識到你是友好的,你有互相交往下去的良好願望。你對相互之間的感情與交往是滿意的。
與人初次見麵,給對方一個親切的微笑,在一瞬間就會拉近雙方的心理距離,消除雙方的拘束感;與朋友見麵打個招呼,點頭微笑,顯得和諧、融洽。
笑是一種內心自信的流露,會感染別人;笑,是一種是對他人一種友好的表示。
甜甜的微笑,不會花費你多大的代價,卻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巨大成功。
1919年,美國旅館業大王希爾頓把父親留給他的12000美元連同自己掙來的幾千美元投資出去,開始了他雄心勃勃的經營旅館的生涯。當他的資產奇跡般地增值到幾千萬美元的時候,他欣喜而自豪地把這一成就告訴了母親。出乎意料的是,他的母親淡然地說:“依我看,你和以前根本沒有什麼兩樣……事實上你必須把握比5100萬美元更值錢的東西:除了對顧客誠實之外,還要想辦法使來希爾頓旅館的人住過了還想再來住,你要想出這樣一種簡單、容易、不花本錢而行之久遠的辦法去吸引顧客。這樣你的旅館才有前途。”
經過了長時間的迷惘和摸索,希爾頓找到了具備母親說的“簡單、容易、不花本錢而行之久遠”四個條件的東西,那就是:微笑服務。
這一經營策略使希爾頓大獲成功,他每天對服務員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對顧客微笑了沒有?”即使是在最困難的經濟蕭條時期,他也經常提醒職工們記住:“萬萬不可把我們心裏的愁雲擺在臉上,無論旅館本身遭受的困難如何,希爾頓旅館服務員臉上的微笑永遠是屬於旅客的陽光。”就這樣,他們度過了最艱難的經濟蕭條時期,迎來了希爾頓旅館業的黃金時代。
經營旅館業如此,其他行業又何嚐不是呢?生活中遇到的一切煩惱,又何嚐不能用你的微笑化解呢?
微笑是一種令人愉悅的表情,是一種含義深遠的體態語,在公關活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微笑可以大大地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迅速增進親近感。生活裏,不管是和相識的與不相識的人在一起,不管是去找人辦一件事,還是想結識一位新夥伴,一個熱情的微笑,都會像一縷霞光,給人以溫暖,使人感到輕鬆愉快;而冷漠的、古板的態度,隻會讓人感到難堪,產生被人拒之於門外的隔膜心理。
所以,不論你現在從事什麼工作,在什麼地方,也不論你目前遇到了多麼嚴重的困境,甚至你的人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用你的微笑去麵對它們,麵對一切,那麼一切都會在你的微笑前低頭。
一語道破:
無論你有什麼煩心的事,請對你的朋友展開你那發自內心的,動人的微笑,微笑是人間的春風,吹開心緒快樂的花朵,微笑不但能感染朋友,也可以感動你自己,隻要你發出會心的微笑,你終會獲得友誼。
10、友誼的大廈需要精心嗬護
當今世界日新月異,在什麼都是越現代越好的年代裏,唯有友誼,使人們保持著古老的特色,友誼如同文物和醇酒,越老越顯示出它的價值。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朋友之間的交往十分重要,善於交朋友的人不僅生活得快樂自在,而且機遇也很多,能時時得到朋友的幫助。因此,一個人的人緣如何,交友能力如何,實際上能反映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能力。
在當代社會中,傳統友誼的內涵十分豐富,而友誼也常受到利用而被玷汙,友誼的誤區比比皆是。不過,你還是應該堅信:“有了朋友,生命才會顯示出全部的價值。智慧友愛,這是照亮人們黑夜的唯一的光亮。”
現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進行過多的應酬,日子一長,許多原本牢靠的關係就會變得鬆懈,朋友之間逐漸淡漠。這是很可惜的。這就需我們大家一定要珍惜人與人之間寶貴的緣分,即使再忙,也別忘了溝通感情。
友情的大廈不會無緣無故地倒塌:你要隨時注意這座大廈中的蛀蟲,勤奮地去修繕,不能任其發展,友情定會長久。
有一天,我去看另一個老朋友,他是教師,我們坐在他那間書房裏,海闊天空地從筆記本電腦談到貝多芬飽受折磨的一生。
最後,我們談到友誼,談到今天的友誼看來多麼脆弱。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他說,兩眼凝視著窗外青蔥的山嶺,“有些曆久不衰,有些緣盡而散。”
他指著臨近的一個村落慢慢說道:“那裏本來是個大穀倉,是解放後集體修建,用來儲藏生產隊的糧食的。
“本來很堅固,但現在人們不需要它了,糧食都儲藏在各家各戶的糧倉裏,大穀倉就荒蕪了。沒有人定期整理穀倉。屋頂要修補,雨水沿著屋簷而下,滴進柱和梁內。
“有一天刮大風,整座穀倉都被吹得顫動起來。開始時嘎嘎作響,像艘舊帆船的船骨似的。然後是一陣爆裂的聲音。最後是一聲震天的轟隆巨響,刹那間,它變成了一堆廢墟。
“風暴過後,我走下去一看,那些杉木仍然非常結實。我問一個老農民這是怎麼一回事。他說大概是雨水滲進連接彈頭的木釘孔裏。木釘腐爛了,就無法把巨梁連起來。”
我們凝視山下。穀倉隻剩下原是地窖的洞和圍著它的荒草了,我的朋友說他不斷想著這件事,終於悟出了一個道理:不論你多麼堅強,多有成就,仍然要靠你和別人的關係,才能夠保持你的完整。
“要有健全的生命,既能為別人服務,又能發揮你的潛力,”他說,“你要記著,無論多大力量,都要靠與別人互相扶持,才能持久。自行其道隻會垮下來。”
“友情是需要照顧的,”他又說,想寫而沒有寫的信,想說而沒有說的感謝,背棄別人的信任,沒有和解的爭執——這些都像穀倉的頂一樣是滲進木釘裏的雨水,削弱了木梁之間的聯係。”
我的老朋友搖搖頭不無深情地說:“這座本來是好好的穀倉,隻須花很少功夫就能修好。現在卻永不會重建了。”請你記住文中的話:友情是需要照顧的,想寫而沒有寫的信,想說而沒有說的感謝,背棄別人的信任,沒有和解的爭執,這些會使友情之廈倒塌。
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平常朋友平常過。如果你是個懂得方法的人,交朋結友,不可急功近利。友情投資,宜走長線,拜拜冷廟,燒燒冷灶,平時多燒香,哪怕是隻言片語的問候,也是交友之道。
有位剛去美國的朋友來信說:“我們在這兒沒有什麼社交生活,我們難得去看看朋友,這當然是因為我們初到異境,認識的朋友不多,但後來我聽說,其他的人也一樣……”
“我們每星期工作五天,星期六和星期天都去郊外,這是一種家庭式的生活。就是說,要去郊外,就跟自己的家人去。”
“我們不能利用假期去探望朋友,因為一到假期,誰都不在家,除非朋友患病在床……”
“平時我們也不可能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去看朋友,因為交通太擠。”
“但我們常常和朋友通電話,這是我們惟一可以應酬朋友的方法,我們無事也打電話,哪怕是寒暄幾句,或者講些無關緊要的事。”
“但有事情時,我們會立刻聚在一起的,比方上星期我兒子肚子痛,我急忙起來打電話給友人江醫生想辦法,他馬上駕汽車從70公裏外趕到,初步診斷,認定他患了盲腸炎,就用他的車子送孩子進醫院做了手術……”
有事之時找朋友,人皆有之,無事之時找朋友,你可曾有過?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遇到了困難,你認為某人可以幫你解決,你本想馬上找他,但後來想一想,過去有許多時候本來應該去看他的,結果都沒有去,現在有求於人就去找他,會不會太唐突了?甚至因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絕?
在這個日益激烈的社會,人們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因此人們特別渴望得到一份真誠的友誼,有朋友一同分享自己的歡樂與痛苦。但現實的情況是,人們往往都想獲得別人的同情與幫助,而忽視自己應盡的義務。
一語道破:
如果要想從他人處有所得,必然要先給別人他想要的,隻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有效的幫助。朋友中的一方不可能總是付出,隻有收支平衡,友誼才能長久。
11、朋友也有遠近之分
一個人結交的朋友不可能是同一類型的,有溫和穩重的,豪爽豁達的,有機智瀟灑的,也不排除有輕浮虛偽,刻薄勢利的。交了什麼樣的朋友(包括品性低劣的)不是關鍵,關鍵是你必須能鑒別出他是個什麼樣的朋友,你才能選擇相對應的策略與之來往,不然,就會為朋友所累甚至為朋友所害。
(1)知己
他們是我們人生中絕難找到的極少數朋友,他們可以誠意地接納我們,了解我們,處處忠誠地為我們著想。他們像麵鏡子,能給予我們勸勉和鼓勵;又像影子,永遠對我們信任、支持,是維持我們精神健康的支柱。
不過,對於知己我們也有義務不斷地付出,同樣舍己地為別人益處著想。去接納、支持、聆聽和幫助,是知己的責任。值得切記的,是不要濫用知己的權利——知心朋友不等於“黏身”朋友,更不能要求對方完全同意自己、遷就自己。當心!對你事事逢迎的可能並不是你的真正朋友!
(2)死黨
他們多是一些來往密切,與自己的生活圈子很接近的朋友,彼此有相同的思想,相同的遭遇,故而很容易談得來,在行動上有默契地成為一夥,組成小圈子活動。“死黨”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好夥伴,可驅除孤單感,增加自信心,為生活加添色彩和熱鬧,是有需要時最好的支柱。
但若要整個“死黨”能相處愉快,就需要大家彼此遷就,不執意獨行,有合群的性格,才能發揮聯合的力量。“死黨”有事求助,我們該不吝嗇挺身給予援手,常加鼓勵,看作是自己的本分。不過,可不要單單陶醉在這個“小圈子”裏,完全排斥外界朋友,否則,可能會失去很多寶貴的友誼,更不要持著後盾和勢力而互相縱容。
(3)老友記
他們是與我們很熟悉、相識多年的老朋友,如舊同學、一起長大的玩伴等。雖然大家見麵的機會未必很多,但基於彼此熟絡,每次相逢都能天南地北地親切交談,成為一段暢快的經曆。他們不是知己,有困難時未必會想到他們;大家的性格也未必接近,不過友誼倒是耐久而雋永,值得我們去珍惜和主動自然地表示關係。不要因為來往少而讓友誼止於寒暄、敷衍的地步。
(4)來往密切的朋友
因為活動圈子相同,我們可能交到一些接觸密切的朋友,如上司、同事、老師、同學等。他們很熟悉我們的生活小節,但卻未必是那些互相了解,可傾訴心事的人。
對於這些朋友,雖然大家每日共事共學,但不能對人要求太高,因為彼此都沒有什麼承諾和默契。但起碼相處應不忘禮貌,言行一致,真誠,工作上給予人方便,都是我們該遵守的,因為他們正是最能看透我們言行、工作能力和態度的人。不要老擺出外交式的笑容和虛假態度,更須小心因日常利害衝突而摩擦。
(5)單方麵投入的朋友
有些人可能對我們很著迷和信任,常把心事向我們傾訴,但我們卻沒有那種共通的推心置腹的感覺。也有些時候,我們對某人特別崇拜傾慕,而對方卻未必有熱烈的反應,這種不平衡的關係多產生一些不同位置的朋友之間,如老師與學生,班長與同學,偶像與“迷”等,不過有時普通朋友間也有這種不平衡現象。
當受人仰慕的時候,可不要輕看和玩弄別人的友情,或表示討厭和高傲的態度,應盡力去助人成長,給予中肯意見,鼓勵他發展獨立精神,認識其他朋友。
當我們傾慕別人的時候,也不要成為他人的累贅,過分倚賴。而應該積極從他人身上學習長處。切記,不要盲目崇拜,胡亂拋擲感情!
(6)普通朋友
這類朋友占了我們的朋友圈子大部分。他們可以和我們扯東扯西,談些無關痛癢的話題,不過交情上可是誰也不欠誰,不會讓大家牽腸掛肚。
雖說是普通朋友,也可成為遊樂時的好玩伴。有難事,也可向有專門知識的個別朋友請教。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朋友能充實我們的知識,令我們感受到“相識遍天下”的溫暖感覺。
這類朋友,隻要我們肯擴張生活圈子,自然不會缺乏。感情發展嘛,順其自然好了。別對人要求太苛刻,他們會受不了給嚇跑的。
(7)泛泛之交
大家的友誼僅止於認識的階段,是點頭之交,連普通話題也未必有機會聊上。大家若能做到見麵時打打招呼,保持禮貌距離,已是很不錯的了。千萬別對人隨便過分信任,否則誤交朋友,後悔可太遲呢。
(8)其他朋友
除了上列的各種朋友,我們身邊其實還有很多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們不算是我們的朋友,但彼此間的情誼卻不止於友誼的層麵。
伴侶:共同生活的伴侶應該是超越了一切層次的知己。他們對我們的了解,應較任何其他人更加深入。建基於深厚友誼的愛情才是恒久的愛,讓二人能樂於作終身的夥伴。
父母:在朋友的清單上,我們常會忽略了自己的父母,但其實在一生中,父母都是我們的尊師和崇敬的對象,是比普通朋友更願隨時幫助我們的老朋友。父母與子女間常有的摩擦,起因可能就在於我們太執著、太隨便,而吝於以待朋友的態度彼此相處。
手足:要待父母如朋友,可能因年齡上的距離,比較困難。兄弟姊妹的年齡思想較為接近,當然較易成為好友。手足可以是我們的“老友記”,“死黨”,甚至知己。
常聽人說:“千金易得,知己難求。”或慨歎:“相識滿天下,知己無一人。”不錯,知己很難得。但倘若每個朋友都是知己,可能又會像單調的馬拉糕一般,未必能令我們感到滿足。不是每個人都會對我們推心置腹,我們也不能期望每個朋友都願與我們坦誠相待,耐心聽我們發牢騷。友誼的多彩,就在於它不單有知己深交或泛泛之交,而是在此二者之間存在了多種深淺不同的層次。庸人與智者的分別,也在於我們是否懂得分辨和接納不同層次的朋友,對他們有合適的期望,同時了解增進與維係各種情誼的方法。
一語道破:
真正的朋友,相互尊重,不相互吹捧;往來頻繁,但不過分親昵;往來不多,也心心相印。和朋友相處一直保持著那份淡淡的清醇,如茶一般的品質,生活實際就是一杯茶,不管是紅茶、綠茶還是花茶,也不管是高檔、低檔還是沒有等級,你都必須用心去品味,隻要你細細地品了,當到了茶盡杯空的時候,你才不會後悔。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