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宇宙中的美景與“人”(2 / 3)

5.大麥哲倫雲

大麥哲倫雲

我們的銀河係有兩個相伴的星係,像地球的引力牽著月亮轉一樣,銀河係也牽著這兩個星係圍繞自己轉。這兩個星係就是大、小麥哲倫雲。大麥哲倫雲距離我們16萬光年,小麥哲倫雲離我們19萬光年。它們都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主要河外星係。它們轉一圈要10億多年,現在差不多是它們離我們最近的時候。可惜它們的燦爛景觀出現在南半球的夜空裏,我們北半球的人想看不容易。

這是獵戶座的一片區域,在獵戶座星雲南邊2度左右。圖像中可以看到一些強烈噴射氣體的現象,說明這裏正在形成一些新的恒星。中間下麵偏左是星雲NGC1999和年輕的恒星。圖像中已經認證了超過50顆新形成的恒星,還有6處噴氣流正在噴發。這些氣流以每秒幾百公裏的速度在運動著。

6.馬頭星雲

馬頭星雲

馬頭星雲位於獵戶座ζ星的左下處,它是一個大型暗分子雲的一部份。這個有著不尋常形狀的天體隻有用非常大的專業望遠鏡才能看到,是在18世紀末從一張照片底板上發現的。它位於明亮恒星獵戶座ζ的南方,在左側獵戶座中三亮星組成的“直線帶”指引下輕而易舉的就可以用肉眼看見,與著名的塵埃雲——“鷹狀星雲”屬於同一類型,這兩個“塔狀的”的星雲都是“孕育”著年輕恒星的“繭”。“馬頭星雲”是業餘望遠鏡能力範圍內很難觀測的天體,所以業餘愛好者經常將“馬頭星雲”作為檢驗他們觀測技巧的測試目標。它的一部分是發射星雲,為一顆光譜型B7的恒星所激發;另一部分是反射星雲,為一顆光譜型B7的恒星所照亮。角直徑30',距地球350秒差距。

星雲紅色的輝光,主要是星雲後方被恒星所照射的氫氣。暗色的馬頭高約1光年,主要來自濃密的塵埃遮掩了它後方的光,不過馬頸底部左方的陰影,是馬頸所造成的陰影。貫穿星雲的強大磁場,正迫使大量的氣體飛離星雲。馬頭星雲底部裏的亮點,是正在新生階段的年輕恒星。光約需要經過1500年,才會從馬頭星雲傳到我們這裏。

“馬頭星雲”也稱為巴納德天體33,是一寒冷的暗塵埃雲,在明亮的紅色發射星雲星雲IC434的映照下顯出黑色的輪廓影像,僅僅是因為星雲形狀略微像一個“馬頭”,它與眾不同的外形到19世紀後期才第一次被照相板所發現記錄下來。在左上方邊緣明亮區域的塵埃雲中依然有一顆正在孕育的年輕恒星。但這顆炙熱恒星所散發的輻射正不斷的“侵蝕”著“孕育”的場所。星雲頂部也同時被照片區域外的一顆巨型恒星的輻射所重新“塑造”。

7.環狀星雲

環狀星雲

環狀星雲又稱為M57或NGC6720。位在天琴座內,形狀像環的行星狀星雲。

除了環狀的土星外,環狀星雲(m57)可能是天空中最著名的環狀天體了。這個外觀單純且優雅的行星狀星雲,可能是我們從地球看出去的視線恰好穿過筒狀雲氣的投影結果,而這團雲氣是由一顆垂死的中心星所拋出來的。哈伯傳家寶計劃的天文學家,使用太空望遠鏡所拍攝的數張影像製作出這張精彩的高解析照片,影像所選用的色澤是用來標示這團恒星壽衣的溫度分布。藍色代表靠近高溫中心星區域的熾熱氣體,慢慢地轉變為較外麵也是較低溫的綠色和黃色區域,以及最邊緣也是最低溫的紅色氣體。除此之外,在星雲的邊緣附近,還可以看到許多黝黑的條狀結構。環狀星雲位在北天的天琴座(lyra)內,大小約為一光年,距離我們約有2000光年遠。

8.三葉星雲

1747年法國天文學家勒讓蒂爾首先發現了三葉星雲,三葉星雲比較明亮也比較大,為反射和發射混合型星雲,視星等為8.5等,視大小為29′27′。這個星雲上有三條非常明顯的黑道,它的形狀就好像是三片發亮的樹葉緊密而和諧地湊在一起,因此被稱作三葉星雲。由於星雲上麵那格外醒目的三條黑紋,也有天文學家將它叫做三裂星雲。

關於人馬座:三葉星雲位於人馬座。要想找到三葉星雲,我們要先熟悉一下人馬座。人馬座是一個十分壯觀的星座,坐落在銀河最寬最亮的區域,那裏就是銀河係的中心方向。每年夏天是最適於觀測人馬座的季節。6月底7月初時,太陽剛剛落山,人馬座便從東方升起,整夜都可以看見它。人馬座是黃道12星座之一,它的東邊是摩羯座、西邊是天蠍座。有人將人馬座叫做射手座,那是不規範的叫法。人馬座的主人公是希臘神話中上身是人、下身是馬的馬人凱洛恩。凱洛恩既擅長拉弓射箭又是全希臘最有學問的人,許多大英雄都拜他為師。

由於人馬座的位置比較偏南,所以地球上北緯78°以北的地區根本看不到這個星座,北緯45°以南的地區才能夠看到完整的人馬座。我國絕大部分地區都能看到完整的人馬座。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順利地找到人馬座呢?人馬座中有6顆亮星組成了一個與北鬥七星非常相像的南鬥六星。雖然南鬥六星的亮度和大小都比北鬥七星遜色,但也很惹人注意。找到了南鬥六星也就是找到人馬座了。

人馬座的範圍比較大,所包含的亮星比較多,2等星2顆,3等星8顆。人馬座也是著名深空天體雲集的地方,除了三葉星雲之外,另外還有14個梅西葉天體,如著名的礁湖星雲M8、馬蹄星雲M17等等,三葉星雲在梅西葉星表中排行20,簡稱M20。那麼,三葉星雲在哪兒呢?它就在南鬥六星鬥柄尖上那顆較亮的人馬座μ星的西南方大約4°遠處。三葉星雲距離我們5600光年之遙。

關於三葉星雲:使用大型天文望遠鏡拍攝的三葉星雲彩色照片,令每一個看過它的人,無不為它的美麗而驚歎不已。桃紅色的三片葉子組成了一朵盛開的鮮花,旁邊是一朵亮藍色的小花,太漂亮了。當然,如果我們使用小型望遠鏡觀察三葉星雲的話,那就沒有如此美豔奪目了。

在比較良好的天空條件下(如距離大城市幾十千米的農村,肉眼極限星等6.0~7.0等),用7倍的雙筒望遠鏡就能看到三葉星雲。用口徑6厘米、放大倍率20倍~40倍的望遠鏡勉強能夠看到星雲中的3個暗條。用口徑15厘米以上的望遠鏡很容易看到星雲中的暗條。使用口徑20厘米的望遠鏡,放大倍率120倍左右,配上視場較寬的目鏡來觀測三葉星雲,星雲能充滿整個視場。放大倍率為190倍左右時,能夠觀測星雲暗條的細節。

在三葉星雲的中心有一個包含有熾熱年輕恒星的疏散星團。這些恒星發出強烈的輻射轟擊周圍星雲中的氫原子,使它們失去了電子,當電子與質子再次組合時,它便發射出奇特的光——其中之一就是在星雲中所能見到的紅色。

9.愛斯基摩星雲

愛斯基摩星雲又名為NGC2392,它是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在1787年發現的,它距離地球約五千光年,在雙子星座內,由於從地麵看去,它像是一顆載著愛斯基摩毛皮兜帽的人頭,所以得到了這種昵稱。在2000年時,美國太空總署的哈勃太空望遠鏡為它拍攝了一張照片,發現這個星雲具有非常複雜的雲氣結構,直至現在,這些結構的成因仍然不完全清楚。不論如何,愛斯基摩星雲是個如假包換的行星狀星雲,而影像中的雲氣是由一顆很像太陽的恒星在一萬年前拋出來的外層氣殼。影像中清楚可見的星雲內層絲狀結構,是強烈恒星風所拋出的中心星物質,而外層碟狀區,有許多長度有一光年長的奇特橘色指狀物。

10.貓眼星雲

貓眼星雲為一行星狀星雲,位於天龍座。這個星雲特別的地方,在於其結構幾乎是所有有記錄的星雲當中最為複雜的一個。從哈勃太空望遠鏡拍得的圖像顯示,貓眼星雲擁有繩結、噴柱、弧形等各種形狀的結構。

這個星雲於1786年2月15日由威廉·赫歇爾首先發現。至1864年,英國業餘天文學家威廉·赫金斯為貓眼星雲作了光譜分析,也是首次將光譜分析技術用於星雲上。

現代的研究揭開不少有關貓眼星雲的謎團,有人認為星雲結構之所以複雜,是來自其連星係統中主星的噴發物質,但至今尚未有證據指其中心恒星擁有伴星。另外,兩個有關星雲化學物質量度的結果出現重大差異,其原因目前仍不明。

物質構成:與不少天體一樣,貓眼星雲的物質主要為氫和氦,並擁有少量重元素。這些元素可以光譜分析去量度其存在比例,由於氫是最豐富的元素,因此其他重元素的比例均會以相對於氫的數值去表示。

由於望遠鏡使用的攝譜儀不會收集來自觀測目標的所有光線,也不會使用細小光圈去聚集物體光線,因此多個有關星雲化學元素比例的研究結果均會有出入,每個不同的結果可代表星雲的某一部分。

在多個計算結果當中,人們普遍相信它的氦元素比例約為氫的0.12倍,碳和氮的比例均為氫的310?4倍,氧的比例約為氫的710?4倍。受到核合成的影響,重元素得以在恒星爆發成行星狀星雲以前,於恒星外層大氣聚集,使之與不少行星狀星雲一樣,碳、氮和氧元素均為除氫以外,所占比重較多的元素,比太陽的相同重元素要多。

在對貓眼星雲進行更深入觀測所得結果當中,或已顯示星雲的一小部分物質擁有豐富的重元素,這點會在以下段落詳述。

星雲運動及形態:貓眼星雲擁有極為複雜的結構,人們至今仍未完全明白其形態的形成機製。星雲的光亮部分主要是中央恒星釋出的恒星風及星雲形成時射出的物質相碰撞而成的,兩者間的撞擊產生上述的X射線,恒星風也使星雲內層泡沫狀物質的一部分給挖走,這個情況在內層兩端均有發生。

人們也懷疑星雲的中央恒星為一連星係統,一顆恒星吸取另一顆恒星物質的過程形成一吸積盤,並在物質受方恒星兩極射出噴流,這些噴流又與先前射出的物質碰撞。由於天體進動(歲差)的關係,恒星的兩極噴流方向會隨時間而改變。

人們在內星雲光亮部分的外部,找到不少同中心的環狀物體,他們認為可能在恒星演變在行星狀星雲前,在赫羅圖中的漸進巨星分支階段便已出現。這些環狀物體的半徑具規則性,每兩個環之間的半徑差均相若,因此人們指出這些環的形成機製為於特定時間,並以差不多相同的發射速度進行。再者,一大型暗暈膨脹至恒星遠處,於星雲形成前便已出現。

現時謎題:人們縱使已作出深入研究,但至今仍有不少謎題有待解決。星雲外層多個相同中心的環狀物體的時間差距可能為數百年,現時仍難以解釋。導致星雲形成的熱脈可能每隔數萬年會發生一次,而較小的表麵脈衝則每隔數年至數十年一次,星雲會定時釋出同中心環狀物體的機製至今尚未有定論。

星雲的光譜呈連續重疊的發射線狀,這些發射線可能來自星雲中離子之間發生的碰撞激發,或是離子再度與電子結合而形成的,當中因碰撞激發產生的發射線比電子融合的更強,因此成為多年來人們量度兩者比例的方法。但近期研究結果指,在星雲的光譜圖中,離子與電子結合的發射線數量約為碰撞激發發射線的三倍,其原因至今尚在爭論中,有說法指是因為存在一些含豐富重元素的物質,或是星雲溫度的波動。

11.奧爾特星雲

奧爾特星雲是一個假設包圍著太陽係的球體雲團,布滿著不少不活躍的彗星,距離太陽約50000至100000個天文單位,差不多等於一光年,即太陽與比鄰星距離的四分一。

雖然人們未曾對奧爾特星雲作直接的觀測,但從觀測得彗星的橢圓軌道,認為不少彗星皆是從奧爾特星雲進入內太陽係的,一些短周期的彗星可能來自柯依柏帶。

1932年,愛沙尼亞的天文學家ErnstOuml;pik提出彗星是來自太陽係的外層邊緣的雲團。但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便指出Ouml;pik推論有矛盾的地方,一個彗星不停來回太陽係內部與外部,終會被多種因素所摧毀,其生命周期決不會如太陽係的年齡長。該雲團所受的太陽輻射較弱,非常穩定,存在數百萬顆以上的彗星核,可以不停產生新彗星,去取代被摧毀的。

奧爾特雲是50億前形成太陽係的星雲的殘餘物質,包圍著太陽係。人們認為太陽外其他恒星也會有自己的奧爾特星雲存在,又如果兩顆距離近的恒星,其奧爾特雲會出現重疊,導玫彗星走進另一恒星的太陽係內部。

直至今日,隻有小行星90377被認為可能是奧爾特星雲的天體,其軌道介乎76至850個天文單位之間,比預計的軌道接近太陽,有可能來自奧爾特星雲內層。如果其推測正確,那麽奧爾特星雲的距離一定比估計的接近太陽,密度也會較高。也有說法指太陽形成時,原是星團的一員。

12.彩虹星雲

這些由星際塵埃及氣體組成的雲氣,如同纖柔嬌貴的宇宙花瓣,遠遠地盛開在1300光年遠的仙王座恒星豐產區。有時它被稱為彩虹星雲,有時人們又叫她艾麗斯星雲,而被編入目錄的則是NGC7023,它可不是天空中唯一會讓人聯想到花的星雲,雖然如此,這張美麗的,發出夢幻般的迷人景象的數字影像,炫耀出色彩與對稱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細節。

星雲物質圍繞在一顆大質量、熾熱,顯然尚處於形成階段的年輕星球,泄漏機密的紅色輝光,在恒星明亮的中心區兩側告訴我們,那裏有大量的氫原子被來自於恒星看不見但強烈的紫外光照耀激發。然而,星雲的主要顏色仍是藍色,這是塵埃顆粒反射星光的特征。影像中也能看到由塵埃與冷卻的分子氣體組成的黑暗遮蔽雲氣,並引領我們的視覺感官去看出其它旋繞而具想象空間的形狀。紅外線觀測顯示這個星雲可能包含了複雜的碳分子。這裏所示的彩虹星雲大約有6光年大小。

13.玫瑰星雲

美麗的玫瑰星雲NGC2237,是一個距離我們三千光年的大型發射星雲。星雲中心有一個編號為NGC2244的疏散星團,而星團恒星所發出的恒星風,已經在星雲的中心吹出一個大洞。這些恒星大約是在四百萬年前從它周圍的雲氣中形成的,而空洞的邊緣有一層由塵埃和熱雲氣的隔離層。這團熱星所發出的紫外光輻射,遊離了四周的雲氣,使它們發出輝光。星雲內豐富的氫氣,在年輕亮星的激發下,讓NGC2237在大部份照片裏呈現紅色的色澤。這張影像最特殊的特征,是它的色彩和常見的玫瑰星雲照片不同。透過氫所發出的紅光,氧所發出的綠光,以及硫所發出的藍光等波段的濾鏡,天文學家對玫瑰星雲拍照,然後再加以組合,合成上麵這張美麗的影像。影像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看見,散布在雲氣中的暗黑絲狀塵埃帶。最近天文學家在玫瑰星雲內,發現了一些快速移動的分子團,不過它們的起源仍是未知。玫瑰星雲位在南天的麒麟座,它的大小約有100光年,距離我們約5000光年,用小型的望遠鏡就能看到它。

當然,不是所有的玫瑰都是紅色的,但它們還是非常漂亮。然而在天象圖中,美麗的玫瑰星雲和其它恒星形成區域總是以紅色為主-部分因為在星雲中占據支配的發射物是氫原子產生的。氫原子強烈的可見光線-H-alpha,是光譜中的一個紅色光波段,但漂亮的發射星雲不僅僅需要紅光。星雲中其它原子也被高能量的星光激發,也形成了窄波發射光線。在這張絢麗的玫瑰星雲中心區域圖像中,窄波圖像是合成,硫原子發出的紅光,氫原子放射出藍光,氧原子放射出綠光。事實上,利用這些窄波原子放射光線表示顏色的方法,也被用在許多哈勃拍攝的恒星孕育場圖像中。這張圖像在麒麟座中橫跨大約50光年,位於估計距離3,000光年遠的玫瑰星雲中。

7.尋找生命星球

浩瀚無邊的宇宙之中,孕育了無數多姿多彩,形態各異的奇妙生命體,它們使宇宙間美麗的星雲富有生氣,其中更有出類拔萃的強勢生命體擁有掌握家鄉星雲命運的力量。但宇宙是神秘多變而不可捉摸的,在恒久悠長時間的裏,她靜看無數生命體在她掌握下滋生,成長,強大,衰敗,滅亡,而後是等待下一次生命之花的嶄放。這個過程中隱藏了無數美麗神奇的故事和傳說。

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傳說,一個在宇宙間流傳了不知多久的傳說。故事裏說,曾經宇宙裏生命體之間的交流一度達到過輝煌的顛峰時代,那時生命體們之間的關係和文明的發達是宇宙正時空間中有過的最高高度。一切應該是完美的,可是當事物走到極至之後,必定會依照宇宙間恒古的規律,滅亡!然後再開始新的發展。所以這個輝煌的顛峰時代完成了它神奇的使命,在宇宙裏某種茫茫的指引下開始走向終點。不知道或者根本沒有什麼原因,原本祥和的宇宙進入了混亂的——大宇宙征戰時期,宇宙裏所有能力爭逐霸位的生命,無不各顯輝煌,一放異彩,漫長的戰爭之後,帶來的自然是種族的滅亡和衰敗,宇宙正時空間的文明有顛峰跌到了最低穀。而大宇宙征戰時期僅存的強者是這一時期宇宙文明最後的遺孤,其他的生命不是戰敗滅亡,便是在戰後的衰敗中慢慢由宇宙的時間巨輪碾碎消失,被遺忘在宇宙中的某處。

雖然在已經產生生命的某個地方,可能隻有1%會發展成高度複雜有智力的生命形態,但是行星的數目是那麼龐大,有智力的生命必然是宇宙的自然組成道聽部分。

既然我們如此堅信宇宙中存在著其他有智力的生命,那麼我們為什麼還未見到外層空間來訪的客人呢?首先,他們可能在幾千年前或幾百年前已來過我們地球,並且發現我們地球漢時普遍存在著的原始狀態同他們的先進的知識相比是索然無味的。美國一位重要的射電天文學家羅納德.布雷斯韋爾教授在《自然》雜誌上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假如有如此高級文明生命訪問了我們的太陽係,很可能會在離開太陽係時留下自動化信號裝置,等待先進文明的覺醒。這種自動化信息裝置,在接收到我們的無線電和電視信號後,完全有可能把這些信號發回到原來的行星。

然而,在和外星人聯係中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分隔我們的天文距離。據合理推算,外星人離我們平均距離也有100光年之遠(1光年是光以每秒186,000英裏的速度在一年內走的距離即6萬億英裏)。無線電波也是以光速傳播的。假定外星人的這種自動化信息裝置接收了我們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第一次廣播信號,那麼這個信號在發回到原來的行星途中剛剛走了一半路程。同樣,我們目前使用的原始化學火箭,雖然把人送入軌道,但尚不能把我們送到離我們最近、相距4光年的其他星球上去,更不用說幾十光年或幾百光年遠的地方了。

幸運的是,有一種我們可以和其他智力生命通迅聯係的“唯一合理的方法”,正如活爾特.沙利方在其傑作《我們並不孤獨》中闡述的。這種通迅聯係要靠21厘料波段,即每秒1420兆周的精確無線電頻率。這個頻率是空間氫原子釋放的自然頻率,是在1951年被人類發現的。這個頻率是宇宙中任何射電天文學家都應該熟悉的。

一旦這種波長的實際存在被發現,提出把它作為星際間唯一可辨認的廣播頻率就為期不遠了。沒有這手段,要想尋覓其他星球上的智力生命,就如同去倫敦見一位朋友,事先未約定地點,而荒唐地在街上遊逛,以期待碰巧遇上一樣。

我們先看看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是太陽係中的第三顆行星,太陽又是浩瀚銀河係中的一個恒星(有行星環繞的星球),而整個宇宙有至少有10000一顆星球有著像地球一樣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而它在遙遠的一個角落呢。

部份的科學家認為,外星人是有的,隻是太遠了,以目前的科技來說,我們無法那個星球甚至無法與外星人連絡。

那人們在人類曆史上能不能找到外星人的代言人呢?當然是“能”。摩西在西乃山頂見到了耶洛因(耶洛因在希伯來語中意指神,就如在聖經原本上寫成諸神,耶洛因不是單數而是複數)。耶穌、佛陀、穆罕默德和其他偉大的預言者們都主張過自己是來自天空的更高存在的代言人。他們所傳的訊息無比賢明而強烈,我們的文明就是源由他們的訊息而立的。這個訊息已流傳了幾千年,多麼驚人啊!

在一切以科學理解的時代,當宗教、傳說、神話中的存在被解釋成他們是來自外星球的存在時,才能得到圓滿的結論。宗教、傳說、神話中有很多描寫先進科學技術的部分,如破壞城牆的號角聲、打雷聲、巨大的流水聲中降落的火輪等。我們又在世界到處都能發現證明祖先們與擁有比我們先進的文明的外星文明接觸過的很多考古性建築物和遺物。

人們的心中正湧現出接觸外星人的願望,飛碟和麥田圈告知人們外星人就在近處。但還是有眾多疑問,即還不知他們到底是誰?抱著什麼意圖?此外,我們還不知在何時何地怎樣和他們接觸以及不知我們想招待他們並做好準備時,怎樣才能把這一點告訴對方。連接他們和我們之間,並為接觸的最後準備階段上,為了幫助我們而需要代言人的時候時,可以說,那個時候就是現在。現在我們地球上有沒有適合做代言人的人呢?這個人要以對飛碟的出現有責任的外星人的名義代言,而且擁有支持他的主張的證據以及要告訴外星人希望用什麼方法接觸,期望我們什麼等等。

但是我們精神上的準備並非在此停住。如今我們目擊非常奇妙的現象,在全世界有數百萬人目擊到了奇怪的火光和像宇宙飛船似的東西飛向天際。難道這不是預告之中的天空的跡象嗎?

但不管怎麽說,地球是一顆美麗的星球,有山水、有動物、花草;身為人類的我們有幸能利用地球資源、創造曆史。我們應該要重視環境保護、生態保育不要因為自己的需要,而破壞了屬於所有地球生物的生存空間。讓我們來做保衛地球的尖兵讓地球成為宇宙中最美麗的星球;有沒有外星人似乎就不是那麽重要了。

8.探索外星人的存在

在人類史上,因所屬時代的偏見和技術局限,不明飛行物在目擊者的敘述中不斷變換其形狀。比如說,中世紀把這種無法解釋的天體現象當成“從太空掠過的龍”,把想象中的生物看成天使或魔鬼。

“外星飛船”的說法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末,當時核時代已經開始,與此同時還興起了科幻小說這一新的文學體裁。作家和導演在競相用他們的小說和電影向讀者和觀眾灌輸自己的種種幻想,結果他們虛構出來的那些東西也就成了讀者和觀眾所有。因此,被劫持者所敘述的故事主要還是科幻小說和電影情節的複述。然而,電磁輻射已經深深地進入顳葉,所以人們未能區分虛構與現實,還堅信自己確確實實和外星人有過交往。

至於說到那些肉體感受,科學家認為那是肉體對電磁輻射的自然反應。比如,在一個人身上則可能表現為肌肉收縮,皮膚有炎症,而且還相當疼痛,讓人一輩子也忘不了。於是人們沒事便瞎猜: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結果,種種臆想與杜撰便應運而生。

早在上古時期,已經有許多人相信,在宇宙中有外星生命。當然,這些看法知識一種哲學的推理,並沒有事實證據。

那麼,奇怪的是外星人形象是怎麼產生的呢?外星人模樣來源主要是心理暗示作用的。

第一種來源是被動接受的,如書籍、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第二種來源是心理暗示作用,比如那些聲稱被外星人綁架的人,經過我們研究發現: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在嬰幼兒時期都有住院看病的經曆。因為嬰幼兒躺在病床上仰視醫生時,由於嬰幼兒害怕打針、吃藥,所以會產生恐懼感,這時,嬰幼兒的恐懼對象主要是醫生,他會非常緊張地看著(頭帶帽子)醫生的眼睛、看著醫生臉上帶口罩說話的嘴在動,嬰幼兒會把這個恐懼的景象牢牢記住的。成年以後,還會在夢中重現恐懼的景象,不過這時的夢中往往會摻加一些個人及社會上的事情,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就是那些聲稱被外星人綁架的人在催眠過程中回憶的內容。

關於UFO與外星人,社會各界說法不一。但有一條是公認的:外星人是非地球的其他星球上的生物,它們乘坐UFO來了地球。

按道理說,可以飛行在宇宙中的“外星人”一定有什麼空間站等東西。據資料,人類現在可以觀測到宇宙範圍約是150~200億光年。但是在這個範圍內人類並未發現有像“外星人”這樣的高級生物活動的蛛絲馬跡,也並發現有“外星人”發明的任何天體以及飛行物等。也就是說“外星人”來自人類所觀測到的範圍之外。

眾所周知,光速是最快的速度。假設“外星人”的UFO以光速飛行,那麼一百多億光年之外的“外星人”要到達地球也要一百多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