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3 / 3)

航天服必須具有保護航天員免受致命傷害的作用,它除了可以防止微流星體的撞擊外,航天服也要避免航天員受到太空溫度極限的傷害。沒有地球大氣層來過濾陽光的輻射,朝向太陽的一麵溫度可高達250度,背向陽光的一麵,就在零下250度。

航天服的主要特點是:除了靴子和手套有多層結構外,背麵有生命支持係統,胸部是顯示控製模塊,還有就是為太空漫步者和處理緊急情況而設計的裝備,特別是備用的供氧係統。這些組合成一個被稱為EMU的集合體(艙外機動裝置),它可以實現不同子係統之間的自由轉換,無論是在正常情況下或緊急情況下都可以容易和安全地連接。

還有一些特殊裝置:尿液儲存器,在返回航天飛機或空間站以後將尿液輸送到廢物處理係統;有一個網孔狀的彈性纖維製成的液體冷卻和通風服,衣服前麵的入口處有拉鏈,它6.5磅重;內衣中的冷卻管內,水在不停流動著,使航天員穿上時感到很舒服。安裝冷卻管的原因是因為衣服內是純氧層,它不可能像在普通空氣中那樣提供足夠多的冷氣。還有就是可裝21盎司的內衣飲水袋,“探測帽”或通訊載體組合裝置,供雙向通訊的耳機和麥克風及預警和報警裝置,及生物醫學探測子係統。

在太空行走的時候,航天員綁上在地麵重達310磅的單人機動裝置(MMU),一個單人的氮推動器背包,它固定在航天服攜帶式生命保障係統上。航天員利用可調控旋轉和平移的手控製器,可以準確的飛入或圍繞航天器貨船入塢碼頭運動,或自由的進入航天飛機或空間站附近的有效載荷或建築內,也可以到達其它很多似乎遙不可及的外部區域。航天員穿著被稱為“太空自行車”的MMU’s,在發射、服務、保養和找回人造衛星方麵發揮了很大作用。

12.太空就餐:航天食品

所謂“航天食品”,一般是指專供航天員在太空執行任務時和返回著陸等待救援期間食用的食品、飲水。它重量輕,體積小,營養好。航天員的菜單上已有80多種可口的食品和飲料。

在世界航天食品當中,我國的航天食品有中國特色,特別是許多傳統的中式菜品都出現在航天食譜中,比西餐更加美味宜人。中國特色的航天食品包括種類繁多的魚、肉類罐頭,主食是脫水米飯、咖喱米飯等;菜肴也很豐盛,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等,甚至還有大蝦等海鮮。飲品則有以“水蘇糖”為主要原料的速溶綠茶等。

航天食品確實是一種營養結構很合理的食品,有助於調整人體的營養結構和增加體能。但我們要認識航天食品的特殊性,特定的航天環境使航天員的口味要求變得非常特殊,吸收消化能力也受到一定影響。航天食品就是為適應這些特點而產生的,而地麵的環境未必能讓所有人產生這種口感。

航天食品種類繁多。那麼它的加工方法和食用方式會是怎樣的呢?以陳皮牛肉為例。作為航天食品它就必須經過高溫處理後再做成罐裝食品,這樣才可長期保存。食用時,用加熱器加溫即可食用。這種食品稱為熱穩定食品,用金屬罐或蒸煮袋包裝,俗稱“軟硬罐頭”,它們的特點是不僅含有正常量的水分,而且與普通食品從口感到形狀最接近。由於空間運動病和失重環境對機體的影響,航天員的食欲會有所降低,這樣會影響航天員的工作效率和身體健康。

現在,我國科技工作者已開發了幾十種航天食品,可以想見,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的航天食品會更加豐富,給航天員提供一個舒適的飲食條件。

航天食品大致有如下兩種類型:一類是在太空止常飛行時航天員所要吃的食品,另一類是在特殊情況下所要用的食品。

正常飛行情況下吃的的航天食品

即食食品。它是拿過來就吃的東西,不需要進行再加工,如含中等水分、一口大小的壓縮成型的或用塗膜處理的幹燥食品等。

複水食品。這種食品是冷凍幹燥食品,因為它在被送上太空時輕而小,在航天食品中占有較大比重,但在食用前必須複水,在它的包裝袋上都有一個單向入水閥門,以便複水用,複水後即可食用。

熱穩定食品。這類食品是經過加熱滅菌自理的軟包裝和硬包裝罐頭類食品,太空飛行證明,在失重條件下用普通餐具由開口容器中取食完全可行。這類食品占航天食品的比例也很大。如蘇聯禮炮6號空間站中這種食品占80%左右。

冷凍冷藏食品。這類食品是在地麵上凍好帶進太空的。溶化後可食用。

輻射食品。這是經過放射線殺菌後的食品,它曾在美航天飛機飛行中少量使用過。

自然型食品。地麵上沒經處理的食品,如新鮮水果,蔬菜、麵包、果醬和調料等。

複水飲料(衝劑或軟固體飲料)。它是是在太空加水溶解後製成的冷飲或熱飲。在包裝上美國早期用複水飲料袋,後改用折疊塑料瓶和方形複水包,以便用吸管吮吸。

特殊的航天食品

備用食品。它是指在發生特殊情況必須延長飛行時所用的食品,其類型同前。

應急食品。這種食品是指在飛行器發生故障時,航天員必須穿著航天服時所用的食品,如鋁管包裝的半固體果醬、菜泥、肉羹等。應急食品也包括當航天員著陸後,降到遠離人煙的地方。等待救援期間飲用的食品。

艙外活動中需要吃的食品。這是指存於頭盔內預圈部分的固體或半固體、流質供食器中的食品,供長時間艙外活動中臨時給航天員飲用的食品。

如何搭配進食和建立飲食製度也是很重要的問題。飲食製度是按航天乘員的生活工作和鍛煉情況,來合理安排每日的進餐次數、每餐食品量和熱量,進餐間隔時間的一種規定。也是製定每天食譜的依據。如蘇聯禮炮6號空間站上規定:每天4餐,每餐食品量和熱量接近均等;各餐間隔時問為3~5小時;鍛煉後要15~20分鍾才能進餐;鍛煉或緊張腦力勞動,必須在飯後1~1.5小時後才能開始。美國采用每日3餐的製度。

13.失重環境下生活

失重環境被人形容為“潘多拉”魔盒,奧秘無窮。在航天飛行中產生失重是宇宙的造化,它的本質不是用簡單的幾句話能說清楚的,但又不能完全不說。這裏試著用比擬的手法形象地稍作說明。

航天器作軌道飛行時為什麼會失重,用牛頓力學的語言說,是它的離心排斥力與天體對它的引力相互抵消。這種離心排斥力是由離心加速度產生的,即離心慣性。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引力並不是一種力,而是彎曲時空的一種屬性。質量使時空彎曲,即將時空壓出坑、阱來。不同質量的天體使時空彎曲的曲率不同,即壓出不同深度的阱和溝(瞬時為阱、動態的為溝),這曲率值就是引力的大小,也就是“引力阱”的深度。廣義相對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是“加速度與引力等價”,這就是說,加速度可以抵消引力。形象地說,物體的運動加速度可以“填平”引力阱,或者說將彎曲時空拉平拉直。這裏,我們或許可以說,失重是平直時空的屬性。

任何形象比擬隻能是簡略的近似,一般是蹩腳的,很可能是荒謬的。

前麵我們說了失重捉弄人的許多事例,其實,這不及失重為我們提供認識宇宙、發展科技文明的巨大機遇的萬一。在失重環境中,浮力和對流消失,毛細作用和附著力增強,表麵張力成為液體物質的一種主要力,物質的電勢、磁勢、熱電音響,以及熱和質量的傳導等性質都發生變化。如何利用失重創造的這些獨特的條件,更深刻地認識宇宙規律、提高科技文明水平,是人類的造化。

目前,科學家正在利用失重環境的特有條件,進行生命科學、宇宙動力學等等在地麵上難以進行的實驗研究;生產地麵上難以均勻混合的新型合金和生長大型晶體等工業材料;高效率地製造地麵上難以製造的高純度的藥物等等。

當然,在利用失重環境時,仍要小心被失重捉弄。美國科學家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他們研製的一套試驗裝置,在地麵上經反複檢查測試,一切正常。但是,由航天飛機帶入太空進行實驗時,卻毫無結果。在尋找失敗原因時,仍然發現一切器材都很正常。經反複查找研究,才發現原因在一個並不重要的鹵化燈上--鹵化燈中的氣體在失重環境中不對流!

14.航天員在太空的吃與喝

太空中的高真空、強輻射、微流星體、低溫或極端溫度等環境,如果沒有妥善的生命保障措施,定會使撞入者立刻人仰馬翻。而太空軌道飛行產生的失重環境,雖然不如前述環境因素那樣顯得凶神惡煞,但卻是一位高明的捉弄者,會使進入者食不甘味、寸步難行,甚至“靈魂”出竅、迷失方向。總之,失重像是一麵“哈哈鏡”,將人們在地麵上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習慣全部扭曲了,甚至連生老病死也變得難以琢磨。這裏,我們先來領略失重“偷走”飲食中香色味的本事。

中國飲食講究的是“香、色、味、形”,可失重環境中的飲食又如何呢?

在航天初期,為不使食品粉末在密封座艙的失重環境中到處飄飛,損壞儀器設備和航天員的身體健康,食品都是糊狀的。為了便於食用,還將糊狀食品裝在軟管中,食用時像擠牙膏一樣往嘴裏擠。飲料同樣裝在軟管中。這樣,食品的香氣被封住了,顏色看不見了,形狀也談不上了,進餐的情趣就單純地為了填飽肚子。因此,航天員普遍反映沒有食欲。

後來有了壓縮方塊食品,打開複合塑料膜包裝,掰起來放進嘴裏食用;還有軟包裝罐藏食品,就是將蒸煮滅菌後的雞、肉、魚片用複合塑料薄膜代替金屬罐包裝。由於這種食品有一定粘性,打開後放在盤子上不會飄飛,可像地麵上一樣用刀叉進食。

為了進一步增加進餐情趣,還研製了脫水食品,就是將食物經冷凍、升華幹燥,使含水量減至3%左右,用複合膜包裝後,在室溫下微生物也難以生長繁殖。備餐者用針管往包裏注水,食品可迅速恢複原有的形狀和顏色,有的還需加熱,然後放在盤中,讓大家像地麵上一樣進餐。

這些改進的食品,雖然可以看見顏色,也有一定的形狀,但仍無法將“香”和“味”從失重那裏完全奪回來。因為失重使人的體液上湧,鼻腔充血、唾液分泌發生變化,導致味覺神經鈍化,因而聞不到香氣,味覺也普遍不佳。香和味仍然被偷走了。

在太空飛行的初期,有些科學家推測,人在微重力條件下可能會發生吞咽困難,吃進去的食物可能會卡在喉嚨部,咽不下去。後來的實踐證明,這些推測是錯誤的,人在太空中吃東西並不困難,吞咽也沒有問題。因為人們吞咽食物是靠肌肉,跟重力關係不大。而且根據航天員反映,在微重力條件下吞咽食物,似乎比在地麵上更容易。

在微重力條件下,用普通餐具從開口容器中很容易取出食物,特別是有黏性的醬、濃的湯和果汁、布丁以及肉塊等,更容易用匙和叉取出來。隻要稍加小心,用匙取出來後還可以送入口中,中途不會漂浮或濺出。但是如果食物不帶湯汁或沒有黏性,則可能四處漂浮或飛散。另外,如果食品中含植物油太多,油又浮在表麵,則油滴可能會飛濺出來。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微重力條件下用匙取食物比用叉還可靠。例如,用匙盛牛奶,在微重力條件下如果拿匙的手左右晃動,牛奶不會被晃出來;但如果是在地麵,牛奶早被晃到地上。專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在微重力條件下液體的運動主要是受表麵張力、內聚力和黏著力的控製;在地麵,則主要是受地球重力的控製。

早期的太空食品是糊狀食品,如蘋果醬、牛肉醬、菜泥和肉菜混合物之類。這些糊狀食品分別包裝在塑料袋中。袋的一端有一個進食管,用手擠壓塑料袋,食品就通過進食管擠入口中。除糊狀食品外,還有需要加水才能吃的“複水”食品和一口可吃掉的“一口吃”食品。根據航天員反映,糊狀食品口感不好;“複水”食品加水後不易軟化;像牙膏狀包裝的食品令人惡心;“一口吃”食品在吃的過程中會噴出許多碎屑,不僅會弄髒周圍的儀器設備,還可能吸入肺中,造成嚴重後果。

在太空中喝水

在太空中喝水也不容易,因為水在失重環境中是不流動的,不能像在地麵那樣往低處流。一個裝滿水的杯子朝上朝下放都是一樣的,杯子裏的水不會自己流出來,如果動它一下,杯子和水會同時漂浮起來。但要注意也不能把水弄到空間,因為它和別的物質一樣會在空中飄蕩,被人吸到鼻子裏也會影響健康,還會危及儀器設備的安全。那麼,我們要喝水怎麼辦呢?太空中的飲用水和航天食品一樣,也是用密封袋裝的,可用軟管或對著袋嘴擠著喝。在太空中喝的飲料通常裝在袋中,有固體和液體之分。如是固體飲料粉,就得用一種“水槍式”的工具往袋裏注水,這時會出現一種有趣的水和固體產不相溶解的現象,還須加力才能溶解。喝水時用手擠著喝,勁還不能過猛,否則水被擠到空間變成霧狀。

15.有別人間的太空日常生活

太空與地球上最大的不同就是引力的差別。在地球上,物品受到地心引力的吸引,產生重量,可以穩穩地“固定”在地麵上;但是在太空中沒有引力,所有的東西都會漂浮在空中,因此在太空中無論吃飯、洗澡、睡覺、上廁所,都必須要有特殊的器具,否則不但嚐不到美食,睡不好覺,連尿液、糞便也會到處亂飄。

航天員在太空怎樣行走

準確地說航天員在太空艙是無法走動的,因為沒有重力,人就處於飄浮狀態,無法立在地板上,所以走動是不行的。但是航天員有自己“走動”的方式:飄動。航天員在太空艙中運動,一般依靠抓住太空艙壁上的一些“抓手”讓自己飄浮的身體向前移動,同樣航天員也能夠通過向太空艙壁施加一個推力,然後自己就能向相反方向運動了。不過這些“走動”方式都應該注意安全,以防止撞到太空艙壁上。

人在太空行走,如同一粒塵埃飄浮在空氣中,感覺比踩在棉花上還要“無助”。因為在太空中人處於失重狀態,這樣如果不依靠外力的話,人是根本無法“行走”的,一般的太空行走實際上可以稱做“太空飄浮”。所以在出艙進行太空行走的時候一定要係上一根“安全帶”,通過這根帶子把自己和飛船連在一起,否則人有可能會飄離太空艙而永遠無法返回艙內。現在,美國航天員在太空行走中都采用了背包式推進裝置,這樣通過控製背在背上的推進器,航天員就能夠在太空相對方便地移動了,但是一根與飛船間相連的“安全帶”還是必不可少的。

航天員在太空怎樣大小便

航天飛機上或空間站上,都設有專門的廁所。這當然和地麵上的不一樣,它要用特別的設施,一般它設在廢物管理艙的房間裏,廁所內有一個呈漏鬥狀的收尿器,收尿器內通氣流可把排出的尿吸收進內部的收集袋裏。收集袋每天要換一次。收集時要將空氣排出,這樣小便就不會飄來飄去。艙壁上還鑲嵌一個滲透力強的濾水袋,每用一次,更換一個。濾水袋通過氣流,使糞便沉澱固化。為了掌握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情況,宇航員每次上天都要將自己的一部分大小便凍結成標本,在返回地球時,供科學家們分析研究。

最近,美國科學家設計了一種新型航天飛機用馬桶。這種新型馬桶造價2340萬美元,它比老式航天飛機用的馬桶體積大,性能優良,使用方便。它可以貯存足夠多的糞便。為航天飛機在太空停留更長時間提供了可能。老式馬桶隻能貯存7位宇航員4天的排瀉物,限製了航天飛機在太空的飛行時間。這種新型馬桶直徑20厘米,大小是老式的2倍,並配有易於裝卸的糞便貯存罐。另外,它還安有高功率尿液風動分離器。該分離器配有一個單獨的漏鬥和一根吸管。

航天員在太空怎樣刷牙洗臉

和地麵上生活一樣,宇航員早晨起來,也要刷牙、洗臉、梳頭,有時還要把胡子剃光。

刷牙按照地麵上的刷牙方式是取出牙刷,擠上牙膏,然後漱口。而在太空,這種方法就行不通了,因為很難控製水不漂浮。所以,蘇聯宇航員是用濕毛巾刷牙,在手指頭上纏上一段濕毛巾,沾點清潔劑,伸進嘴裏,反複地摩擦牙齒,這一方麵可以起到 清潔牙齒的作用,另一方麵,也起到了對牙齦按摩的作用,所以效果很好。美國宇航員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刷牙外,還咀嚼特製口香糖以代替刷牙,感覺也不差。

洗臉 洗臉的方法是用一塊浸泡著護膚液的濕毛巾來擦擦臉,或者用浸過潤膚液的衛生巾來“洗臉”。

梳頭梳頭是用一塊衛生巾鋪在特製的電動梳頭器上,用以梳理頭發,經過梳理的頭發很幹淨,頭皮屑都粘在衛生巾上,而且頭部得到了按摩,宇航員感到特別舒服。

剃胡須這在地麵上是輕而易舉的事,而在失重的太空就需要特製的剃須刀。美國和蘇聯宇航員使用的電動剃須刀,帶有專門用來吸胡須渣的匣子,以免在刮臉時胡須渣到處飄浮而影響生活。

航天員在太空怎樣淋浴

洗澡,在太空是比較麻煩的,如果是短期飛行,宇航員一般用浸有特製清潔液的毛巾擦身以代替洗澡,長期逗留在太空的宇航員一般每十天入浴一次,平時也都是擦身,有的用毛巾捧起一團水,放在皮膚上,水就會貼著皮膚,然後“淌”遍全身,人也感到舒適:真正入 浴時,則是進入一個特製的浴桶,但事先要花費半個小時做準備工作:待調校好所有機關後才能入浴,最後利用真空吸力吸走身上的皂泡和水:蘇聯“禮炮號”空間站內,科學家專門設計製造了一間特殊的宇宙浴室以及配套的設施:宇宙浴室最關鍵的措施是控製水不飄浮而讓它按照人的意誌分布。

這間浴室是一個折疊得像一個手風琴式的密閉塑料布套,折疊著放在生活艙衛生間的頂棚上,用時把它放下,不用時浴室上方有一個圓筒形水箱,有電加熱控製水溫,還有噴頭和貯水箱相通的管道,水箱內裝有5公升水浴室的地板上有許多小孔,下麵是廢物集裝箱,用於盛廢物和汙水還有一雙占定的橡皮拖,穿上拖鞋,人就不會飄動浴室放下後,形成一個真空環境。

宇航員洗澡時,首先把通到浴室外的呼吸管套在嘴上,用夾子把鼻孔夾住,避免從鼻子和嘴中吸進汙水接著開動電加熱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熱到適當的溫度,然後打開噴頭,溫水即從上麵噴下來澆到身上此時和地麵上的淋浴完全一樣浴室的汙水從地板上的許多微孔流到下麵的廢水箱內,廢水箱滿後,會自動報警,井將廢水自動送入水處理係統。

在未來的宇宙空間洗澡,是一件複雜的技術工作,水的控製需要有加壓和抽吸的外力當然還小能忘記竹約用水當淋浴完畢,由桶內走出來時,由於太空中空氣十分幹燥,身上剩餘的水分極快速地蒸發,會令身體無法控製地顫抖一分鍾。

在未來的空問站上洗澡,其洗澡程序比現在要簡單得多,人們進入浴室,隻需要用手指輕輕按一下開關,水就會自然地附在身上,如果稍稍多用一點水,就會產生很多大小不一的閃閃發光的水珠,像星星一樣繞著身體小停地旋轉在身上浸透了清潔液後按下旁邊的開關.就有一股向下的氣流,把清水淋向全身,大約5秒鍾後,門上的氣流就會把身體吹幹。

航天員在太空怎樣稱體重

航天員在空間站上長期工作時要定期檢查身體的健康狀況,要稱體重。由於太空中航天員處於失重狀態,因而在太空中稱體重與在地麵稱體重的方法完全不同。航天員在空間站上稱體重時,首先站到一個位於杠杆之上的踏板上,使踏板上的一根彈簧收縮,然後借助一種專門扳手的幫助鬆開彈簧,使彈簧發生振動。測量儀通過測量彈簧的振動幅度,即可測量出航天員的體重。

這種體重測量儀是蘇聯專家專門為在太空工作的航天員稱體重而研發出的。早在1974年,蘇聯航天員在“禮炮3號”空間站工作時就開始使用這種儀器測量體重。

航天員在太空中是怎樣打發業餘時間的?

他們根據自己的不同喜好,各有偏重。在飛行中,他們可以各自選取自己喜歡的娛樂。有的可以利用膝上型電腦看書或給家人發郵件,有些人在聽音樂或玩遊戲,再有些人就是與地麵的親友打電話或與其他同事聊天。可是絕大多數航天員在剛進入空間站時,大部分業餘時間是站在窗旁,眺望宇宙和注視著地球從空間站下消失。

16.艱難的太空睡眠

人進入太空以後,航天醫學專家就利用特有的失重條件,對睡眠進行深入的研究。由於失重,人的方向感喪失了,所以不管人體處於什麼方向,是橫還是豎,是正還是倒,都可以飄浮著在空中睡眠。但是,為了安全應該睡在有防火等功能的固定著的睡袋中,以免飛船加減速時碰傷,或被流動氣流推動誤碰儀器設備開關。

提高睡眠質量,還應創造條件,產生與地麵上睡眠相同的感受,如給睡袋充氣,或用繃帶綁緊,使它向人體施加一定的壓力,以模擬地球重力;帶上眼罩,不讓航天器上快速交替的晝夜節奏影響睡眠,或者用燈光模擬地麵上的晝夜節奏;帶上耳塞,不讓儀器設備和靜電產生的噪聲幹擾睡眠,有條件時,應設專門的消音寢室。

在失重環境中,會產生頭、四肢等可轉動的肢體與軀幹分離的幻覺,以及“靈魂出竅”的幻覺,特別是在朦朧的睡眠中是這樣。

有一名航天員,睡眠時習慣將手臂放在睡袋外。一次在他將要睡醒時,朦朧中發現有兩個怪物正迎麵向他飄來,嚇出他一身冷汗。定過神來後,才知道那兩個“怪物”原來是自己的兩條手臂。在那以後,規定航天員睡眠時應將手臂放在睡袋內,如果非要放在睡袋外,應將雙臂綁住。綁住手臂的另外一個作用是,不讓手臂在睡夢中碰著儀器設備的開關。

航天醫學工作者除在技術層麵上對失重環境中的睡眠進行研究外,也對睡眠的本質和作用進行研究。如美國曾對“天空實驗室”上航天員的睡眠進行過測量,了解到失重環境中的睡眠,與以往的睡眠研究將睡眠劃分的6個階段相符,隻是較深度的睡眠階段(第三個階段)較長,醒來的次數較少。

現代睡眠研究認為,睡眠的過程是在慢波睡眠和快速眼部活動睡眠兩種狀態之間切換。對睡眠的作用是休息還是複原,是儲存能量還是處理信息,則尚在爭論之中。深入對失重環境中的睡眠進行研究,或許能為解開睡眠之謎提供線索。

有趣的太空睡袋

睡眠是人的生命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在一生中有將近1/3的時間在睡眠。

在太空失重環境中,航天員不能躺在床上睡覺,因為身體會自動飄浮起來,必須鑽進睡袋並固定在航天器的艙壁上。

在載入航天的初期,睡眠條件比較差,航天員隻能在座椅上睡覺。為了防止無意中手碰錯開關,睡覺時要求把雙手束在胸前。後來,隨著載入航天器體積的增大,睡眠條件才有了改進,航天員可以在左右躺椅下麵的睡袋裏伸直雙腿自由飄浮著睡覺。但這也不是舒適的睡眠姿勢。有位美國航天員說:“當你在睡眠中發現自己身體下麵沒有任何支撐的東西時,你會有一種掉進萬丈深淵的感覺。”這種危險感一直到美國“天空實驗室”軌道空間站飛行時才消除。因為“天空實驗室”比“阿波羅”飛船寬敞得多,航天員吃飯和睡覺的地方是分開的,使航天員感到好像在地麵上一樣。

航天飛機比“天空實驗室”又有改進。機上的機械設備發出的噪聲小多了,僅有一種很低的嗡嗡聲。航天員有了臥鋪。在臥鋪上睡覺,可以進一步減低噪聲,還可以防止其他航天員的幹擾。可惜許多航天員不習慣臥鋪。有位歐洲航天員說,當他在下鋪上睡覺時,感到好像在床底下睡覺一樣。因此他們有的願意在駕駛艙的座椅上打盹,有的則在睡袋裏休息,也有的躲在兩層甲板中間的空格裏打瞌睡。

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航天員進入太空的人數和次數不斷增加。航天員在太空停留時間越來越長,因此太空睡袋就成了航天員必備之物。太空睡袋的設計必須考慮太空環境特點,為了使航天員在太空睡得舒適,睡袋必須有固定器件,使太空睡袋能緊緊固定在航天器(飛船或航天飛機)的艙壁上,不致在太空自由飄浮,似躺在床上一樣舒適;由於失重,太空睡袋設計給航天員適當的壓力,使航天員感覺到像睡在地麵一樣舒適。

由於太空中沒有上下前後左右之分,航天員站著睡、躺著睡還是倒著睡都一樣。在太空睡眠,多數航天員覺得身體稍微蜷曲成弓狀,比完全伸直或平躺著要舒服得多。手臂可以放在睡袋內,也可以伸出外麵,任其自由,不過多數航天員不願意讓自己的手臂自由飄動。而放進睡袋裏。

飄浮在半空中睡眠是別有情趣的事。有的航天員願意領略一下這種滋味,他們用一根繩子將睡袋的一端吊掛在艙壁上,讓睡袋在半空中飄來飄去。不過大多數航天員不喜歡這種睡眠方式,因為當航天飛機或其他航天器的姿態控製發動機(用於控製航天器姿態的發動機)開動時,睡袋如果掛在半空中,就會與艙壁相碰撞。大多數航天員喜歡將睡袋緊貼著艙壁睡覺,這樣就會使人感到像睡在床上一樣。采用這種睡眠方式,後背可以伸直,有利於預防腰背痛。

經過上百次航天飛行,歐洲航天局設計出一種新式睡袋,在袋的外麵有一些管道,當管道充氣時,睡袋被拉緊,從而向人體施加一定壓力。這種壓力可以使人感到像在地麵睡眠一樣舒適,而且還可以消除一種飄飄然似的自由下落感,讓航天員在太空睡個好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