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翰得知消息立刻怒了——其實原本金國是要交換三州的,但國與國交往,總得有點彼此尊重不是嗎?提前過來打一聲招呼,你譚慎會死嗎?
宗翰立刻向金太宗吳乞買表態反對交換,理由是:南朝不講誠信,多次破壞盟約,招降納叛,從張覺那裏繳獲的文書看,宋國還圖謀顛覆我大金政權;二來朔州、武州、蔚州地勢險要,假如我們交出去了,宋人攻來,如何守禦?三來,遼國殘餘亡金之心不死,三州險要,乃是遼東之匙,不可丟棄。
其實最後一個理由純屬胡扯——當初簽訂協議,收錢的時候你怎麼沒想到三州是“遼東之匙”?
金太宗對宗翰的說法不置可否——主要是吳乞買這人是個隻幹不說的家夥,如今軍糧未能齊備,自己剛登位人心不穩,他覺得過早表態毫無意義。
稍後,宗翰心生一計,軍糧湊不齊不是嗎?讓二太子宗望去向大宋討要趙良嗣答應給的那二十萬石軍糧。之前這批軍糧隻交付了不足五萬石,把剩下的軍糧討齊了,攻宋的糧食就齊全了——譚慎果然給金人送來了開啟戰爭的把柄,他不屑一顧地回答:一朝天子一朝臣,趙良嗣答應的軍糧,你找趙良嗣要去,跟我沒關係。
宗望氣急敗壞,去信質問:趙良嗣是以大宋臣子的身份,代替朝廷答應我的軍糧。難道你不是大宋的官?你不代表朝廷?大宋欠我的軍糧就該大宋給,現在你是負責的,把糧食拿出來……譚慎決定將宗望派來的使者叉出去,免得對方提的問題自己無法回答。
十一月中,宗翰奔喪完畢返回中京,立刻鼓動宗望派軍進入蔚州驅逐宋軍——順帶繳獲了北宋朝廷發到這三州的宣撫文件。稍後,金國指使西夏進攻北宋控製的武、朔二州,還攻取了北宋應州所屬的飛狐、靈丘兩縣,並明確宣布:宋朝廷別想要雲中地區了。咱們不還了!
臘月底,道君皇帝罷免王黼,罪名是“勾結內宦梁師成”,蔡京第四度複相。稍後,道君皇帝覺得譚慎做事比童貫還不靠譜,雲中花費了20萬銀子,不僅山後五州沒收回來,反而丟失了飛狐、靈丘兩塊本來屬於皇宋的國土,真是鬱悶……蔡京對此建議:撤換譚慎。
於是,蠢貨童貫再度出山,為了安慰這位老功臣,道君賞賜童貫“廣陽郡王”的榮譽,由此,童貫成為中國曆史空前絕後的宦官王爺。
同月,被俘的天祚帝宋製中京,道君皇帝寫給天祚帝的親筆信也呈現在宗翰、宗望桌上。道君皇帝在信中承諾,一旦天祚帝歸宋,並負責鼓動遼人反金,他會給天祚帝1000間房屋,300名佳人,讓其享受大宋皇兄待遇,地位在燕王、越王之上……
同日,宗翰還得知:大宋送給金國的“燕京代稅錢”,在複州被宋國商人拒收。拒收的原因是:這批錢是“當十錢”,一個錢隻有一個普通銅板重量,但含銅少含鉛高質量偽劣,卻要當作十個銅板使用……按大宋商人的說法,這種錢三個當一個正常銅板還差不多。
宗翰的頭嗡的一下炸了:一百二十萬代稅錢,按大宋商人的換算法,其實也就值四萬貫……欺負人也沒有這樣欺負的。於是,宗翰宗望聯名上書,要求伐宋。
這時候,童貫來了,帶著道君皇帝的使命,暗地逮捕郭藥師。童貫帶領親信前往塘沽城,沒等童貫動手,郭藥師就請童貫閱兵,童貫與郭藥師來到野外一塊空曠地,四周靜悄悄,童貫正琢磨是否下手。郭藥師突然把令旗一揮,隻見伏兵四起,聲勢浩大,仿佛從地下冒出來!
童貫嚇壞了,急忙誇了幾句郭藥師練兵得法,連塘沽城都不會,匆匆逃回燕京。稍後,為了製衡常勝軍,童貫、蔡攸招募燕雲強悍之民,編為忠勝軍、就糧軍,共二十多萬人,但是官府無錢米,這二十多萬人就自行流落到中原,靠搶掠為生,當地官府也無能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