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是指待人真誠,交往時童叟無欺;“信”即是信守承諾,“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說一個沒有誠信的人,不知道他還能做成什麼事。誠信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底線,也是交際時打開別人心門的一把鑰匙。
人無信則不立
中國人曆來把守信作為一個人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基本品質。主張言必行,行必果。賈誼說:“治天下,以信為之也。”小信成,則大信立。清代顧炎武也曾賦詩言誌:“生來一諾比黃金,哪肯風塵負此心。”表達了自己堅守信用的處世態度和內在品格。
在人際交往中,誠信是最基本的處世之道,也是最有效的成功要素之一。誠信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是做人的最起碼要求,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一個人擁有了誠信,實際上就是在為自己積累一種無形的資本,這種資本可以讓你贏得聲譽和信譽,獲得應得的利益,最終使得你能夠“既得利益最大化”。
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們,隻有形成一定的社會關係,才能從事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一個人無論能力多麼強、多麼全麵,也不能離群索居,也要依托於各種社會關係。而一個人社會關係的維護,需要以誠信為最基本的原則,誠信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基本需要。
一個人的信譽被別人認可,需要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也許你沒有得到很明顯、很具體的利益,或者在短時間內你沒有發現誠信帶給你的好處。但是,你會發現,隻要你誠實守信、信守承諾,那麼,即使你沒有得到“利益最大化”,起碼可以保證你長期“風險最小化”。
重一諾勝過得千金
一個人言而有信,信守承諾,自然能夠得到朋友的認可,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那麼,在關鍵時候,也有人願意幫助你。相反,如果你失信於人,失信於朋友,別人自然也會因為你的失信而對你產生不信任。對於一個不信任的人,別人自然也就不願意和你交往了。
秦末,有一人個叫季布的人,一向信守承諾,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話:“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才使他免遭禍殃。
“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承諾,是別人對你信任度的檢驗,放棄承諾就是放棄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對於自己無法實現的事情,不要輕許諾言,一旦承諾了,就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應允別人的承諾,如果自己沒有辦到,不但給別人造成不便和損失,也會讓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度降低。
良好的信用無法在短時間內形成,人良好的信用度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在不斷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慢慢地被別人認可。
信守承諾是一項重要的感情儲蓄,不信守承諾則是在透支未來的利益。美國著名的政治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對一個青年人說:“你要切記,信用能夠使一個人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聚集起他的朋友們所用不著的大量的金錢。借錢到了該還的時候,一個小時也不要耽誤,否則一次失信,朋友的錢袋就會永遠向你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