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應當說,還是一個務實的皇帝。可長安終究是國家的臉麵,除了這大荒之年無可奈何,
因此,長安周圍卻以皇莊農莊為多,要麼是各大家族的私莊園,加上水利發達,就是現在旱情,看上去依然很美好。所以,李威同樣到了更遠的地方,終南山不遠處。
哪裏溝渠較少,還是有一些大家族的農莊,不過普通百姓的農田也多了起來。
李威騎著馬,騎術不是很好,但不是行軍打仗,需要馬兒全力奔跑,因此倒也太平無事。碧兒與他差不多,因為膽兒小,騎在馬上,臉都嚇得有些發白。不一會兒,離終南山就近了,大山蓊蔥疊翠。朝終南山去的大道上遊人如熾。
他卻是要辦辦正事的,就是跑路,也權當為老百姓做做好事。不跑路,爭取平安做皇帝,那麼這些百姓是他的臣民,國家是他的國家,更應當辦正事了。
瞅了瞅,順著一條小道,插向一片耕田馳了過去。到了近前,下了馬,百姓不是官員,來個節日休假的啥,當然,寒食節一年一次,有的百姓依然休息了。不過還有勤勞的百姓,開始在犁好的田壟上繼續播種耕作。讓李威感到驚喜的是,居然看到很多農民在使用新犁。當然,有人念叼他的好處,然後又說太子什麼什麼的,誇得天花亂墜,連鬼啊神的,全部出來了。
李威縱然臉皮子厚度尚可,不由地被誇得臉紅起來。
然後看著種子,一個是粟,一個是高梁,一個是大豆。讓李威意外的看他看到居然有一塊田裏,有百姓在撒種子,水稻的種子!但不用插秧拋秧的什麼,收成同樣讓他很懷疑。
即使是粟與高梁、豆類,也需要水的,注意了一下,看到許多灌溉工具。有手轉的翻車,足踏的翻車,牛拉的翻車,還看到一種用大竹做成的連筒。這裏比較偏僻,依然有許多溝渠,有一條水渠新挖出沒有兩三年,兩邊的渠埂上的泥巴還是新鮮的渠泥。也說明朝廷對水利的重視。隻是許多溝渠裏情況不大樂觀,大多幹涸了。
對古經真沒有那些大儒兒精通,即使他是講師。對製度更是很陌生。連農業也不是很精通。可從小時他卻是在農村裏長大的,那時候農村還是很落後的。就不是專家,少年時還參加過勞動,下過地裏幹過活,至少不是一個門外漢。
比如這個水車,也許唐朝水車比漢朝很進步了,但未必是最好的,比如翻車,轉軸、豎輪、臥輪設計很粗糙,精密度不夠,一架水車隻有一組木質齒輪,抽水效率很低,而且費力。
看著不遠處那個在手轉翻車抽水大漢,滿頭大汗,嘴角動了動。最後還是忍住了,出來一件新犁,已經傳得謠傳滿天飛,再出來一件水車,何以自釋?
繼續觀察著,有許多地方大片大片空置著。這個都不用詢問,是為了培養“地力”。沒有肥料了,隻好輪耕。也用了草木灰、牲畜肥,不過很少。草木灰主要來源於燒飯產出的,這個倒豐盛。關健是田地廣。後世農民密集的地方一人一畝地都不到,現在動輒幾畝幾十畝。分攤下來,變得稀少了。牲畜肥更少,有許多貧困的百姓缺少牲畜,用人力拉犁耕地。
站著沉思了一下。肥料確實有點難解決,回憶了一下,農家肥,草木灰,漚肥。終於眼睛亮了亮。但還是沒有作聲,下了田地,看了看撒播的種子,居然看到了有一部分種子不是很好。
他在觀看,農民也沒有注意,還以為這些富家子弟閑著無聊,看他們好玩的。
看了好一會兒,心中有數了,於是與一個農戶攀談起來。
漚肥也是有的,有時砍一些青草蒿類,放在糞坑裏漚爛了做肥料。但提到紅花草時卻是兩眼茫然。好在有準備,李威迅速換了說法,紫雲英、飛廉,這個倒是知道的。有的農民還用嫩草頭,當作菜來吃。
對這個很無語,因為李威前世小時也吃過。後來才知道有毒的。這種作物分布很廣,主要在長江兩岸,但華北關中地區同樣也有。不管產量如何,反正這些地閑置著,在“輪耕”,天知道輪到哪一年,靠一些雨水與灰塵積攢下來的氮磷鉀,才恢複地力?種植紅花草肯定比閑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