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再論大非川(1 / 3)

一場秋雨就來臨了。

嚴格說不算是秋天,天光才過了立秋,天還是很熱。但有了秋雨那麼一種味道,下得不是很大,可連綿不絕,一會兒住,一會兒下,持續了一天一夜。

來得有些遲,就是下上個十天八天,對關中秋收已經於事無補。當然,下比不下好,否則明年的夏收怎麼辦?然後就傳出朝廷又開始議論大雩祭的事。

這倒是很無恥的。但父親的心情多少理解一些,在這個時代,凡事往鬼神上牽,連年的災害,給了父親很大壓力。不得不這樣做了。

正在胡亂想著心思,李治派太監請他到宮城議事。

還是在李治的禦書房,房間裏坐著閻立本、郝處俊幾位宰輔,還有幾部尚書,另外又來了一個人,左相薑恪。有些奇怪地看了他一眼。此人在長安的,為什麼來洛陽了。

心中狐疑,禮數卻沒有失,說道:“參見父皇,見過幾個相公尚書。”

“坐吧,”李治讓他落座,又說道:“薑卿不日就要去涼州了。”

現在洛陽,不是在長安監國,因此沒有看到邸報,聽到父親的授命,卻也明白過來。不但是洛陽下雨了,恐怕關中等地都開始落下秋雨,至少秋天的小麥大麥能播種了,因此吐蕃的事,再次上了議程。

拱手說道:“薑相公,孤祝你一路順風。”

“不敢,”但薑恪神情不大好看的。

李治又說道:“當初,你與戴卿、張卿、劉卿以及薑卿等說的計策,朕已經看過了。”

“那是兒臣不懂事,又不知輕重,將心中淺薄的想法,說了出來。父皇請恕罪。”

“是很淺薄,不過也有一些可取之處,朕問你,為何大非川之敗如此慘重,朕沒有處死郭待封?”

“兒臣不知。”

“你看一下地圖。”將地圖扔了過來,又道:“看看大非川到烏海有多遠。”

是很遠,又不象後世,這時候青海到烏海一帶,包括大非川在內,水草茂盛,甚至許多地方是沼澤。行程更加困難。李威看了一下說道:“兒臣還是不明白。”

“薛仁貴遠在烏海,曾下令讓郭待封運送輜重至烏海。此役,吐蕃士兵眾多,薛仁貴意欲取敵人糧道,所以先赴烏海,即取敵人牛羊數萬,欲瓦解吐蕃聯軍。吐蕃亦是用此意。從大非川到烏海數百裏路程,如果押送輜重到烏海,兵力少了隻會給吐蕃人截獲。在薛仁貴催促之下,隻好全軍盡出。郭待封有失,也是薛仁貴提前沒有計算好導致的。”

這是現在最常規的說法。

不過不是如此的,為此事,李威還與薛訥交談過。一開始對青海的情況都低估了,朝廷很有雄心的,任命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這個邏娑,又是邏些城的另一個譯音,也就是準備將吐蕃納為唐朝一個道。當然,自大非川敗後,唐朝再就沒有邏娑道這個詞眼了。所以薛仁貴來了一個兵貴神速,以大非川為據點,進軍烏海,這是準備作為第一場戰役的。如果此役勝利了,又有可能以多瑪城為據點,向悉諾羅驛進軍,進行第二場戰役。或者再以鶻莽峽為第三據點,象閣川驛進軍,進行第三場戰役。然後進軍邏些城。

總之,敗後李治大怒,現在唐朝不象宋朝,動輒一百多萬軍隊,輸了十幾萬人不打緊,總人口就那麼一丁兒,全國也沒有多少軍隊,看似八麵威風,經常打了哪兒,這兒出事了,這兒征服了,又有一處出事了。加上民夫損失十萬最強壯的兵源與勞力,李治很肉痛的。然後派禦史大夫樂彥瑋察看失敗原因,又將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三人用枷鎖押回京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