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大限度讓他們能吃飽肚皮,然後又在他們部族中設立草市,這些所謂的神馬小部族或者小國,有時候一個村莊就是一個小國家,簡直莫明其妙,物資單調,缺少物資了,同樣不能自給自足,不能自給自足,就不會安份。設一個草市,是讓他們能與外界交換的,用自己的出產,就能交換到想要的物資,那麼就會努力生產狩獵,而不需要通過搶掠來獲得。沒有搶掠了,就能安份守己。
總之,李威用了心的。
但對傳授文明,李威一直很遲疑不決。如果教導他們做竹紙,認漢字,甚至各種書籍。有兩種結果,第一種結果就是漢化,民族大一統。第二種結果,就是自己來個神馬的“醒悟”,然後象後來的西夏一樣。又似乎有過獨立的曆史,給了唐朝戧害,一直遲疑不決,於是隱忍。
這一傳授,就是大半個月時間。
李威紮營的這片湖畔,於是每一天熱鬧非凡。這些酋長們不知道李威肚子裏麵的小心眼,隻是看到李威在用心地教,心中十分地感謝。教完了,然後協助他們立界碑,將各部族疆界確定起來。再分封官職,一萬多個小部族皆成了羈縻州,每一部的酋長皆是刺史。當然,不需要朝廷付薪餉的,名義之職,無所謂。李威是姚州道的行軍元帥大總管,又有這個權利。不過有功的幾十個主要大部族,還有另外的封賞,是什麼將軍或者其他的雲雲,那個李威就不能作主。
但這一次朝廷動作有些快,李威沒有離開,聖旨下達,細奴邏等人皆有封賞。主要是高興,擊敗了吐蕃隻是薛仁貴殺得有些狠,一萬多吐蕃士兵幾乎全殺完了,隻有近兩千的吐蕃俘虜,送到洛陽。
薛仁貴與梁積壽等人,朝廷還沒有實授下來。他們也需要隨李威一道離開,等候
當然,李威沒有忘記允諾過碧兒的事,讓各個部族配合,捉了二十幾隻孔雀,這是要帶回京城的。
然後李威才離開洱海,那一天,無數的酋長與百姓來相送,蠻人野蠻,不開化,可心眼實在,一個個伏在大哭,有的捶胸頓足。表達自己的感謝。
梁積壽道:“薛將軍,也許以後姚州說不定還是一個好地方。”
姚州窮,又是蠻人,所以官員不願意前來,前來的有的是貶職而來,有的官聲不好的官員而來,官員不好,百姓剽悍,於是時有不好的事發生。但經太子等於將百姓洗腦了,治理起來不那麼困難,麵積又大,似乎不是那麼難治理。反而真是容易出政績的所在。
裴行儉搖了搖頭,說道:“劉相公說得對,非是殿下親臨,西南不平。”
他指的平不是平亂,而是平定,包括治。一是太子的才能,二是太子的威望。換其他任何人,除非皇帝陛下親臨,都沒有這麼好的效果。
狄仁傑沒有說話,眼中卻閃著光彩。
這些蠻人的酋長一直相送,帶著帳蓬一路送到姚州,才依依不舍地停下。
回去的道路走的還是戎州,不敢走雋州,害怕吐蕃人惱羞成怒,出兵報複。出了戎州,終於能看到文明的氣息。李威長長地出了一口氣。剛出發,就迎來了朝廷的欽差,旨意有些出人意料,讓薛仁貴擔任姚州大總管的,梁積壽大約是因為許多酋長上書,赦免了死罪,以白衣身份協助薛仁貴治理姚州。梁積壽原來手下幾員戰將,也先後赦免死罪,有了一些職位。大約朝廷還沒有聽到西南的具體消息,害怕西南暫時平定,還不能安份,於是用這兩員大將繼續坐鎮。
朱敬則道:“須是這樣做,否則以後武將不畏失敗,會多有輕敵之舉,誤國殃民。”
李威看著西邊的山巒,沒有說話,畏敗,唐朝軍隊已經不是前些年唐軍,大非川才是一個開始。但沒有說。
心中也不大認同,姚州安定了,連鐵橋都搗毀了,兩員大將坐鎮,頗是浪費。但自己不能扭轉老子的想法,於是與薛仁貴這幾人作別,繼續北上,就到了益州。
益州官員遠遠迎了出來,一路相陪,向益州城走去。忽然在一座山前麵停了下來,李威指著它問道:“這是怎麼回事。”
益州刺史說道:“這是聖上的旨意。”
“聖旨啊,”李威意味深長地呢喃了一句,然後徐步走了過去。
心中又想到,又繼續開始了。但對國家百姓倒是好事老子的眼光還是很毒辣的,也是一個做實事的人。(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