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大手筆(2 / 2)

到了九月,有更多的船舶返航。也不是很順利的,海上遇到過風浪,一些人因為船隻沉沒,葬身於大海,永遠不能回來。還有不開化的土著人,時有衝突發生。後麵是麻煩,吃的虧不多。畢竟唐朝重武輕文,民間武風也十分昌盛,又不熟悉,窩裏鬥的情況沒有發生,大家出海怕遇意外,於是結成大規模船隊。盡管每艘船上的人很少,但皆帶了武器,卻不是倭國人所能比的。遇到不好的事情,加上泱泱大國心態,多做出一些禍害地方的事情。

不過主要還是交易,唐朝的好東西比較多,瓷器、漆器、紙張、布匹絲綢、茶葉,一些中原才出產的香料與藥材,玉器,甚至連陪葬用的唐三彩都帶了出去。

到了外國,去換香料、寶石、象牙、珊瑚、珍珠回來,甚至在南海一些港口,換回大食人所產的玻璃器皿,與毛罽、氍毹、波斯錦。真沒有,比如象倭國,那麼就換金銀銅鐵,或者相關的礦石。這也是好的,唐朝金屬嚴重缺乏,包括鐵在內。最簡單的一個例子,就是盔甲,明光鎧雖好,不一定所有士兵穿得起,朝廷也打製不起。另外還有光要、細鱗、山文、烏鎚等盔甲,甚至為了節省鐵料,用網兜子盔甲鎖子甲代替,有的時候還用布甲、絹甲與木甲糊弄。一是造價高昂,二是工藝落後,三就是鐵礦石很少,軍用,民也用。金銀銅價值更不用說了,除了製器皿也首飾外,可做貨幣。比如一匹布,便宜的隻有三百來文,但有多重,換作銅幣三百來個,朝廷的通寶錢隻有一點五公斤,民間的私通寶,一公斤都不足。如果換成銀子,僅三錢,金子零點四錢。不是不知道金屬貨幣好處,正是因為金銀銅不足,不便流通,所以用布匹代替交易。

語言也不通,也是麻煩。大多數交易時,拿出三四個盆子,從對方手中拿過來一粒玉石,兩相一推。土著人隻是落後,畢竟是人類,也能明白。終究不是穩妥的辦法,沒有很好的溝通,發生的誤會很多。

財富多少,發生了什麼樣稀奇古怪的事情,朝廷不談,有本事自己掙去,可僅憑後麵一點,讓許多言官失言。有了更多的金屬,給朝廷帶來的好處,都是知道。但即使進了港,就是到了蘇州港,貨物輾轉到了京城最少得半年時間。不過有的商人已經讓管事,騎快馬到長安,收購長安周邊的出產,順運河而下,與外交易。當然,一個盆子換一根象牙不大可能的,可是中間差價很大,也賺了不少錢。

終於兩京各個已經得到名額的商賈終於坐不住了,紛紛派人南下到泉州,商議造船,請聘水手船夫。此事也引起轟動,但讓言官無語的不僅是帶來金屬,另外還帶來了一些土著人的酋長,來到唐朝拜伏,對這個李威很是不屑,然而卻為曆代封建王朝所重視。又有硫磺,需要商人從海外換回。硫磺有多重要,即使京城七歲頑童也知道的。

可仍然沒有太子的大手筆來得震撼。

韋弘機一聽,呆不住了,拖著病怏怏的身體,來到三門,見到李威便說道:“殿下,不可啊。”

本來工程就大了海去,再擴通三河

韋弘機腦袋瓜子都大了。

李威笑了一下,說道:“能不能成,是用費。你馬上就能看到。”

能得多少,得看姚璹的嘴上功夫。李威也沒有底。但九月到來,秋收漸漸結束,已經能開始著手施工。於是招募民夫,同時大量物資運輸而來,包括各種炮錘,甚至在丹水,考慮到特殊地形,讓船隻兩端下錨,利用船舶桅杆做錘臂。以及鑽機,還有炸藥,蒲草包,焦炭,以及其他的物資。民夫不會需要三萬五萬的,主要是物資的費用。鐵柱未議,二十萬緡錢的開支,也無法議。但好在不急,即使是丹水渠,也可以從易到難,從沙灘著手,到石礁。

大量的物資到來,丟給了韋弘機與朱敬則。他又帶著魏玄同與韋思謙到了丹水。姚璹不在,李威隻好自己親自主持。沒有立即施工,在做進一步調查,不僅是排除險灘的,就是作為輔渠,以後漕運量加大,船隻載重噸位也會增加,溯流而上,小船可以用槳櫓篙子向上流行駛,大船卻勉為其難。特別是一些急流之所,還需要設立棧道,用纖夫背拉,讓船舶安全駛過。

又要開鑿一條安全的棧道出來。

另外中上遊工程更大,還需派人進一步地查探。

也是等水小,水越小,施工難度越低,用費越省。

到了九月末,李威的變錢戲法,終於揭曉,然而這一次引起的爭議,卻更加大了。(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