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見陛下,”裴炎行了一禮,又衝簾後遙拜了一下:“參見天後。”
一般大臣為了清名,通常刻意疏忽隱在簾後的那個人,但裴炎沒有,表情自然雍容,儀態大方,但論風度,滿朝之中,似乎無幾人能及。這一次將他從江南召回來,立即得到重用,破格提為黃門侍郎,也就是那句進士及第,俯視中黃郎裏麵的黃郎,門下省的二號長官。唐朝三省,中書決策,門下審議,尚書執行,宰相議事的政事堂就在門下省內。同樣是侍郎,中書門下侍郎要比六部侍郎更有實權。其實某種意義上來說,黃門侍郎的職權並不比宰相弱多少。
當然,他也是功勞的,這幾年替朝廷經營,所得幾百萬緡錢,奉公執法,處理直平,開始商賈因其罰沒而怨,幾年後看到其公平,怨聲立失。這就是政績,再說,國庫幹涸,雖連年豐收,可東征新羅,西邊又要與吐蕃決一死戰,沒有裴炎,國庫就不會如此寬裕。至於梁陸二人首倡大功,皆忘記了。難不成讓兩名商人做黃門侍郎?
還有人想得更深,這又是皇上的平衡之道。經過太子之事,朝堂上的各個宰相與重要的大佬,讓皇上不安心。可太子與裴炎之間卻有著不可彌補的矛盾。這是對朝堂的掣肘與平衡。
或者想得更深遠,那就不大好了。看到沒有,與太子作對,立即升官發財,而且升得快。
裴炎一回洛陽,就讓李治與武則天接見。
看到他舉止風範,李治也十分滿意,不愧是河東裴家出來的弟子。抬了抬手,說道:“裴卿,請坐。”
裴炎落落大方地坐下,李治開始與裴炎交談國事。國家還算平穩,主要就是邊境,新羅始終不安份。前麵求和恩準,李謹行將大軍撤回後,應劉仁軌請求,命李謹行為積石道大使,鎮守廓州,鄯廓二州成犄角之勢。聽到唐朝軍隊撤離,李謹行這個新羅禍害到了青海,新羅人又開始侵吞百濟。
新羅人才真正將唐朝弱點找出來了。由於府兵製,每一次發大軍,皆不易,要準備很長時間,才能將軍隊召集。即使李謹行所率的大部是靺鞨人,征集也十分困難。隻要唐朝大軍一發,請和避過,其他時間繼續擴張,唐朝駐兵少,無法阻止。要麼不惜人力物力,與新羅決一雌雄,可又有吐蕃人的牽製,唐朝猶豫不決。這成了唐朝的死穴。
李治無奈,隻好同群臣商議。這一塊苦哈哈的地方,這些小夷子不要命的爭,唐朝呢,每年花費不少錢帛,犧牲了無數戰士。可是占領的百濟與高麗百姓皆不願意唐朝統治。於是想了想,將高麗王高藏與百濟王扶餘隆送回去。也不是辦法的辦法,你不認我們唐朝人統治,你們國王回去了,該認他們統治吧。
然後讓他們自己與自己打去,不讓新羅一枝獨大。而且高麗與百濟的覆滅,正是新羅與唐朝聯軍所為,雙方以前就打了許多年,有深仇舊恨。這樣呢,唐朝從容抽身,或者看誰順眼一點,出點軍隊相助,不需要多少兵馬,就將高麗與新羅全境節製。
想法是很好的,百濟之地原為唐朝全盤所得,打到現在,有許多百姓不願意唐朝人管,逃到新羅境內,成了荒殘之地,餘下的又讓新羅吞並了許多,地盤剩得很少。扶餘隆不敢回百濟原都城泗沘,隻好將他安頓到安東都護府新城,封帶方王,遙領熊津都督,安撫百濟餘眾。
又讓工部尚書高藏為遼東州都督,朝鮮王,送回遼東。這個高藏還與李威見過數麵,隻是這個尚書是一個假職,群臣沒有真當那麼一回事。讓他在遼東安撫高麗餘眾,遷還原編製所有高句麗僑民。唐滅高麗後,百姓反抗激烈,李治一怒之下,多次遷移百姓於內地安置,前後達四十萬之多。現在遼東還有十餘萬戶,歸還僑民是無奈之舉,不然對付不了新羅人。
可這些僑民到來,高藏不安份了。與扶餘隆一起在新城,秘密與靺鞨人聯係,意欲反叛。其實唐朝也防了一手,沒有讓高藏到安東都護府(平壤),而在後方建了一座城新,就怕他來這一手的。無奈之下,隻好將他召回,準備將這個不聽話的高麗王流到邛州安置。這一來,三國平衡掣肘朝鮮半島的計劃再次告吹。(韓史意淫說這一年薛仁貴浮海,被新羅人大敗。仔細考證,不可能的。薛回朝廷後,被任鎮守瓜州。也未見史書記載有其他出兵記錄,大約是靺鞨某一部私自出兵,連大非川之敗都記載下來,若有豈會不記載?許多史學家真的將韓史當作真實曆史,棒子的曆史可信麼?幸好考證推敲,差一點蠱惑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