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 江流如此(一)(2 / 2)

“是”裴居道又滴下兩滴汗水。此次兩王之爭,東宮有牽連的韋家出力最多,就是楊敏沒有進入東宮,楊家也在暗中出力,然而裴家卻在袖手旁觀。盡管有許多原因,包括女兒在東宮不得寵,但卻一直沒有出力,今天不當央請太子的。

“曹王的事,孤心中清楚如何去做,休要說你,今年上元節前,霍王、漢王、紀王前來求孤,孤也是這個答複。耳朵是長在自己腦袋上的,什麼話該聽,什麼話不該聽,心中應分得清。”

“是。”

“多事之秋,若你掛念太子妃,孤可以準你來看望。但東宮的事,孤請你不要插手。”不是害怕裴居道,此人不算太惡,才能一般,而是害怕裴炎。自己與裴行儉擔心的事若發生,自己有可能很長時間不在東宮。若裴居道被裴炎蠱惑,插手東宮,那不敢想像的。而裴炎想蠱惑裴居道,似乎很容易。休說裴居道,來京城做黃門侍郎不久,已經有一批大臣為他所蠱惑,圍繞在他周圍。

“是。”裴居道總算聽出來,不僅是女兒,太子這是一再警告自己不要與裴炎來往。出了東宮,有些茫然,難道太子真是一個記仇的人?

但曹王李明的事情不能再拖,以李威想法,讓這個李明多吃一些苦頭的,熬一熬,熬到秋天到來,嚇破了膽子,出來後就老實多了。再說,自己不求情,父親也會釋放,當真會處死?

不過母親在一旁虎視眈眈,始終讓他不放心。奇怪的是滿朝大臣,能看出來的沒有幾個?

當然是,他知道曆史的走向,這才去認真考慮,試問朝中有幾個大臣會想到武則天以後會成為女皇?

於是找到了李敬玄。一是他算是自己的人,會知道其中的利害,二是李敬玄好名,此次求情,恰恰給了他一個揚名的機會。登門拜訪,李敬玄答應下來。

然後李敬玄找到了李治,勸說了半天,老宰相嘛,總得給一份麵子的,這才將李明改斬為流,流到嶺南。隻要不死,李明才四十不到,身體又不孱弱,總有召回的機會。

事情並沒有結束,反而更多事發生。

流放了李明,看到朝堂很安靜,李治又下詔,著高智周與張大安為相。也就是說重新捧雍王一黨的人上台。這個無人理會的,之所以有這麼多事發生,正是李治為了分權,對太子的掣肘。梁金柱一案,雍王黨弱了下去,必須重新扶持。

但另一件事就著梁金柱案揭開。

對逃戶朝廷處於一種尷尬的處境,卻一直很重視。現在的逃戶現象比曆史上還重,糧食種植漸漸演變成精耕細作,還有棉花,產量沒有李威想像的好,肥料不足,種籽沒有進化,但比明朝的棉產量要高,紡織卻比明朝工藝更落後,這又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關市蕃市與海市多少帶來一些變化,作坊產量高了,雇傭的工匠多了。

總之,勞動力漸漸緊缺,也不是糧食產量增加,所有人能溫飽,有的地少,有的因為是貧困的山區,於是逃出鄉裏,甘願做一個逃戶。李威所帶來的種種變革,不可能立即引起工業大革命。可有一點,唐朝現在總體人口數量戶部注冊的隻有三千來萬,實際的頂多四千萬。人口還是不多的,因此有的地區開始缺少勞動力。禁止百姓遷徙流動,又讓一部分人甘心做逃戶。另外人口販賣現象也比曆史上重。

但這種風氣不明顯,包括李威在內,都沒有重視。

在這種背景下,來恒到了汴州。

汴州有漕運之便,也是唐朝最富裕的幾個州府之一,隋朝禁了一下,唐朝沒有禁,於是經商的人很多,這個經商不僅是販賣的那一種,包括開設作坊,勞力一向缺乏。此次又有十九名商人朝廷允許出海,若出海,每戶最少要帶出近千名勞動力,或者學著當水手,或者做護衛。因此,有人跑到了穎州與陳州的山區“勾引”百姓。

一開始陳州刺史與穎州刺史也沒有在意,後來做逃戶的百姓多了,兩州太守急了,又因為梁金柱一案,怕卷入其中,隻好找汴州刺史劉不言交涉。汴州刺史也頭痛萬分,用了無為而治的方法,上門與這些商人交談,你們勾引可以,別做得太過份。都是一州刺史,其中苦處自知,唐朝的稅務製度,是按丁征稅,一起逃跑了做逃戶,向誰征稅?

但這些商人們團結起來,然後振振有詞的說,朝廷要讓我們出海,也是花了大錢的,可沒有人怎麼出海?再說,梁金柱一案,梁金柱被朝廷判處無罪,也就是說收留逃戶不觸犯大唐律法了。

前者不但關係到他們花的錢,也關係到朝廷海市稅務。後者更是汴州刺史不敢碰及的。隻好兩邊搪塞,陳州刺史與穎州刺史肯定極其不滿的。將心比心,大家同朝為官,皆不容易,你我換一換,如何作想?

又不敢上報朝廷,正好來恒巡撫河南道,一起找到了來恒,狀告汴州刺史劉不言!(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com)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