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隻有丹心難滅(一)(2 / 3)

“殿下,非是,昔日李靖同樣大破吐穀渾人。”王孝傑說道。

“是。可是王將軍,孤問你,各位之中,誰有李靖的指揮才能?再說,我朝立國之初,皆百戰雄師,試問現在十八萬將士,有多少人真正久經沙場的?開國之初,吐穀渾勢疲,我朝乃大獲全勝。就是吐穀渾不被吐蕃所滅,依然不是我朝將士對手。然而吐蕃人能比吐穀渾人?”

王孝傑無言。

“所以即使戰,也不能出軍大非川與烏海。”

“殿下,你是說守?”李敬玄問道。

“對,就是守。”

“可是糧食怎麼辦?”

“屯田,為什麼我朝能占有廓州河州之地,依舊沒有丟失?正是因為這裏水流密集,有烏逆水、龍泉水、閣門水、湟水、離水、大夏山水、洮水,河網密集度,即使中原許多地區皆不及。因此自古以來,此地百姓大多以耕種為生,朝廷便於管理。而再向南去,多是高寒場所,水源少,地高氣寒,隻能以遊牧為生,大非川亦是如此。要麼有少量百姓種植青稞,大家又吃不習慣。其實薑左相前來涼州,已經開始興辦屯田。可是去世得早,沒有普及。於是孤一路前來,看到的隻是一片青蕪。”

“殿下,非是,吐蕃騷擾,已經無法種植了。”李謹行答應。

“這正是孤要想說的。一旦大量屯田,河湟將成為我朝重要的產糧區,有了糧草,這裏可以屯集大軍,又有了火藥等器物守城,吐蕃將無法東進一步。但吐蕃的騷擾嘛,各位可以看一下地圖,”李威指著地圖說道,但他自己卻沒有看,繼續滔滔不絕地往下說去:“青海境內有許多大山,這些山脈高大崔嵬,甚至許多山脈終年不化,在境內橫絕道路。因此,自古以來,從我朝到吐穀渾或者吐蕃,或者就南絲綢之路,前往西域的道路並不多。孤先說一說青海我治轄範圍內主要道路。河州境內有可藍關道,從臨州渡洮水,到大夏川,西北行至東穀,到抱罕,渡離水,到可藍關。從河州北行,經鳳林故關,到鳳林關,渡黃河鳳林津,越曼頭嶺,到龍支,西北行可至湟水。從河州向西南達離水,至鳳林關,可至藍泉縣,此煬帝征吐穀渾故道也。又可從白土嶺、白土故城到鄯州。鳳林關北到赤岸橋、廣武梁到蘭州。”

“鄯州境內主要道路有從鄯州渡閣門水,經昌鬆洪源穀,可到涼州姑臧,由鄯城循長寧川而上,經長寧橋,入長寧峽穀,入星宿川,星嶺,北渡閣門水,西北可入祁連山,哦,是大雪山的大鬥拔穀。此穀最為凶險,穀東至涼州三百餘裏,北到甘州刪丹二百餘裏,又古今大驛道也。從大鬥拔穀西行就是漢朝臨羌舊縣,就是龍夷故城,吐蕃人在此駐有一魚海軍,從魚海軍循青海可以吐穀渾伏俟城。由鄯城西至白土嶺,西接承風嶺,又可以從牽牛峽險道至吐穀渾。從鄯城湟水道行六十裏折向白水澗,到石城山,三麵環壁,隻有一徑可上,越過此山二三十裏,乃赤嶺,有大道可達大非川。此乃唐蕃主道也。從鄯城西南而行,循牛心川而上,可到承風嶺,隋置承風戍,管互市處,西南越過赤嶺就是吐穀渾的樹敦城。”

“廓州又有兩道,順西沿黃河北岸而行,離岸折北,達承風嶺,接赤嶺樹敦城道。從廓州西南一百八十裏到古澆河城靜邊鎮,也是積石軍駐所,西三十裏是達化縣,又西南六十裏,至洪濟橋,再西南一百五十裏,乃是黃河九曲最西處,洮州之南是莫門軍,去西三百裏是九曲之地,自北就是岷洮道。吐蕃寇疊州亦是從此道而過的。還有其他的道路,比如沿大積石山而下的古漢道入鬆州,上到吐穀渾。還有一些道路,有的隨地形湮滅,有的位置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