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欽陵出手了!
踏著無邊的芳草,宛肅城就要到了。然而論欽陵此時的心情恰如李後主的一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心情惡劣之極。
論讚婆帶著人迎了上來,問道:“二哥,那個太子說了什麼?”
“不會甘休的,他成長得非常快但還好,他的眼睛能看到青海之外,可看得還不夠長遠。能挽回”論欽陵斷斷續續地說道。
這個說法多少誇張了,可最讓論欽陵憂慮的,是李威找到了吐蕃真正的軟肋之處。跟裴行儉後麵學習這世界幾乎是最好的兵法,又打了這麼多戰爭,又記得一些後世的知識。最後一點很關健的,找到吐蕃的軟肋,並不奇怪。
這個太子不是別人,是太子,有可能三四年後就是唐朝的皇帝,不怕大臣知道,就怕皇帝看穿!
但這讓論欽陵感到真正的心寒。
“段夫慶。”
“在,”一個吐穀渾中年人走了上來,此人也是論欽陵最重要的幕僚之一。
“你立即前往長安,替我辦兩樣事,見機行事,散布一些謠傳。比如唐朝皇帝昏庸,雍王野心不軌,害死了幾萬唐朝將士,到現在還不甘心。皇後同樣野心勃勃,想做漢朝的呂雉皇後。或者說唐朝太子不日將率青海數萬死士,返回長安,掃蕩奸邪。具體的你看著辦,將唐朝長安與洛陽的水攪混了。”
“屬下一定辦到。”看似很難,對段夫慶來說,也不算太難。
“第二件事,散完了謠傳後,你看一看唐朝那個雍王的動靜,若他死心不改,你前去投奔。想辦法接近他,贏得他的信任,甚至資助他一些財物。雍王力量太薄,身邊的親信,是一群蠢貨,沒有真正的能人奇士相助。你去將雍王重新扶立起來。”
“屬下遵命。”
看著他離去的背影,論欽陵過了很久才說道:“唐太子說得對,國家才是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支持,終不是長遠之計。”
不意識到這個問題罷了,自己過幾年與唐朝軍隊打上一戰,利用唐朝的驕傲,將大軍引到大非川來,給其重創,幾次敗下來後,唐朝對青海就失去了信心,那麼可以安心經營融合。
但是他從來都沒有想過染指靈武,吐蕃人口少,占的越多,管理不便,掣肘會多。因此,史上他有數次機會,擴大戰果,皆明智的退了回來。後來吐蕃借唐朝安史之亂,成功染指了靈武,然而隻過了幾十年,國家崩裂。多種因素,主要因素也是國家核心人口少了,地域越是廣大,離心力越是不夠造成的。
可是唐朝一旦看破了這個本質,那就讓他擔擾了,隻好從唐朝內政著手。
“有些難,跨度太大,也出了我的範圍”自言自語了一句,又吩咐道:“噶爾渾延,你也要辛苦一趟。”
“請大論吩咐,”此人也是論欽陵屬下一個謀臣,嘴巴功夫極好,還是出自噶爾家族的,論欽陵遠房的一個堂侄。
“西域諸部對我們吐蕃多有不臣之心,安西四鎮若得若失。這一次我軍沒有竟全功,更助長了這些叛部的氣焰。但是西突厥可汗阿史那都支,與其手下元帥李遮匐,對安西垂涎已久,多次派人與我想要連和,吞並安西。那時我考慮種種,也怕西突厥十姓擰為一體,一直沒有答應。可看來不答應不行了,你對他說,隻要他們能得到安西,安西全部讓他們管轄。雙方以烏滸河(阿姆河)與赤水河(塔裏木河,唐時兩河相接)為界。然後再悄悄去一趟嗢侖水(愣鄂爾渾河),見一下東突厥的阿史德溫博與阿史那伏念,等突厥首領,對他們說一句,昔日突厥雄居萬裏,今天居然被唐朝安北都護府兩三千老弱之兵統轄,知不知羞侮,激他們謀變。然後又溫言勸說,唐朝青海一戰,同樣損失很重,無法兩頭兼顧,這時候他們不振作突厥昔日榮光,難道真想做一輩子唐朝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