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聲東擊西(上)(1 / 3)

唐朝八千軍隊到來,想瞞也不瞞不住。

李威派了大量斥候到了呼羅珊與塞斯坦,薩勒姆同樣也派了斥候來到河中。這是行兵作戰的基本常識,隻是規模大小,重視程度不同罷了。

到了柘枝城,唐朝皇帝開始整合軍隊。同樣是基本常識,是多國聯軍,雖然唐朝諸將訓練過的,可不是在一個地區訓練,分成了九個地區訓練,再加上八千唐朝軍隊進入,必須進行短暫的配合整編,不然交戰時反而會影響戰鬥力。

自己手上也存在著這個問題。

唐朝皇帝親自親征,來勢洶洶,薩勒姆不敢托大,因此調來了大量波斯偽軍,進行支援,同時將情況向後方反饋。

這些軍隊也要進行一些基本的整編,否則也不能上戰場。

薩勒姆很理智,沒有將戰場推進到烏滸河北岸,這裏是河中地區的地盤,若隻是河中各國聯合,他會毫不猶豫地渡過烏滸河,主動發起進攻。可是唐朝軍隊到來,增加了變數,因此選擇了穩妥的打法。

另外即將來到的戰爭,要考慮一條重要的因素,烏滸河!

烏滸河到了下遊,水勢平緩,容易渡過。

此外有地形。烏滸河最深的地方不是在下遊,是在中遊,到了下遊,因為缺少雨水,太陽的蒸發,農田的灌溉,河水並不深。當然,也要船舶才能渡過的。可是到了下遊,兩邊皆是平坦的綠洲與戈壁灘。隻有少量的丘陵,不但數量少,也不高,幾乎一大半地區,都可以作為渡河的渡口。無險可守。

同時平坦的地形,使雙方軍隊的布置一目了然。

因此,薩勒姆在沒有摸清唐軍底細之前,選擇在河南,欲將主動權掌控在手中。看著地圖,薩勒姆開始下命令了,讓手下頭號重將卜紮裏夫率領一萬人先行去往烏滸河,在這之前,在烏滸河已經設下五座軍營,合計一萬兩千多人。然後又對卜紮裏夫再三囑咐,勿要貪功,加上巡邏,一旦唐朝軍隊開始渡河,這個比較容易看的,立即準備投石機向河中拋射,再從岸上組成第二道弓弩防線,然後利用壕溝與柵欄進行第三道防禦。

但除了唐朝軍隊奔向沛肯城外,在縛喝城還有一支強大的唐朝軍隊。有可能唐朝軍隊主攻方向是謀夫城,也不排除唐朝軍隊主攻方向是疾陵城,得了疾陵城,就能與疾陵城幾支波斯叛軍會合,甚至有可能動搖整個塞斯坦地區,危及到大食在信德的統治。而唐軍此次大張旗鼓,則成了吸引他主力的佯攻。

在沒有弄清唐朝軍隊底細之前,薩勒姆又派了手下另一名重將素裏姆再率一萬軍隊前往迦布羅城,進行增援。

這一戰沒有打響,似乎在向消耗方向發展。

打消耗戰,薩勒姆並不害怕,論勇敢,唐朝軍隊聽說似乎很勇敢,在熱海,在伊麗水,兩戰皆取得輝煌的戰績。但對付那群散兵遊勇,自己同樣能辦到。並且自己軍隊都是經過多場戰役的老兵,久經沙場,又是忠誠的教徒,沒有交戰,但私自估測,會在唐朝軍隊之上。要麼就是剩餘的軍隊,數量最大,自己的波斯偽軍,唐朝的河中與吐火羅聯軍,相信旗鼓相當。剩下的就是烏滸河。

烏滸河容易渡過,自己想渡過去,唐朝軍隊阻止不了,唐朝軍隊想渡過來,自己也阻止不了。所以每次向河中地區發起進攻時,皆從烏滸河中下遊渡過去,再向河中各國發起進攻的。這是優劣之勢懸差太大造成的。若是不大,作為渡河的一方,總是容易受到打擊的一方。也是他將軍隊紮在南岸的原因。

要麼從吐火羅方向發起進攻,自己是防守的一方,有城牆之險,也是占優勢的。想到這裏,他在謀夫城安心地調動軍隊。

但是卜紮裏夫剛一離開謀夫城,斥候就傳回了消息。唐朝軍隊節奏忽然變快了,他們剛到沛肯城,各路軍隊沒有會合完畢,兵分三路突然南下,中路兩萬唐軍,左右五千唐軍,很快抵達烏滸河,然後砍伐樹木,在做木筏子。

這個節奏的變化,讓薩勒姆感到很不舒服,從謀夫城不得不率領三萬軍隊先行趕到前線。

聽著斥候稟報,薛訥折服地說道:“陛下,一切在你掌控之中。”

李威就在中軍。另一員大將李謹行則繼續留在沛肯城調度。

換在唐朝很了不起,皇帝親自上陣。但大食沒有驚詫,前幾代哈裏發,那一個沒有上陣作過戰的。聽了薛訥的話後,李威說道“薛將軍,不可小視,此人作戰勇猛,類似你父親,等到交戰,才能水落石出。”

薩勒姆軍事才能還是很可以的,波斯各路義軍,讓他打得抬不起頭。照這個形勢發展下去,若是自己不親自前來,有可能一兩年,就能將泥涅師鼓動的各種義軍,鎮壓下去。

李威說是類似,不是薩勒姆就達到了薛仁貴的高度,估測了一下,薛仁貴、薩勒姆、王睃,三人作戰風格很相似,但薩勒姆隻在王睃之上,卻有可能在薛仁貴之下。

李威也細細地思考了薩勒姆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