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人說完,飛快地離開。幾個人對軍事不懂,說的話全是論欽陵交待的,怕呆下去,會露出馬腳。於是沒有看到幾天後一場激烈的大會戰。
到了四月末,麥子已割了三分之一,唐朝人除了每天在河上的恫嚇外,依然沒有動靜。薩勒姆一顆緊懸的心,稍稍鬆了鬆。
並且吐蕃人到來,他也增加了勝利的信心,原來唐朝人也低估了吐蕃的局勢。可他還是很清醒地認識到,靠人不如靠自己,等到他們出兵,天知道會等到什麼時間。
這一天,河中各國送到了大量的物資。規模有些大,近萬人押送,一車車糧草源源不斷地從車上卸下來。放入了唐朝中軍後營。這更證明了薩勒姆的判斷,若是唐軍想要從烏滸河進攻,沒有必要運送這麼多糧草過來的。
但是唐朝軍隊真真假假的,他不敢鬆懈,繼續下令,讓各軍警戒。
一批物資,也通過船大咧咧地送到了瓜卵山。對此,薩勒姆無可奈何。可這一次與前幾次不同,帶回了兩個人,一個是辛承嗣,一個是薛訥。大食人不認識辛承嗣與薛訥,就是認識,他們也沒有站在甲板上。於是在大食無數斥候盯梢下,大大方方地返回北岸大營。這時候,糧草也卸完了,到了中午時分,押運糧草的夥夫草草地吃了一個午飯。下午向安國返回。走了近三十裏路,天也臨近傍晚時分,就著一片戈壁灘,紮下營來休息。
這個情況,大食人也看到了。
情況很正常,運來了糧食,就要回去,可不是用騎兵來運糧食的,是用輜重車子運來的,民夫全部是走來的,傍晚來臨,定下來需要休息。
送來了物資,烏滸河河麵也熱鬧起來。先是將物資送到瓜卵山,又將物資送到了左右一營。士兵們從船隻上走下來,將物資搬下來,溜達了一圈後,又走上了船。然後一百多艘船隻徑直向南岸馳去,做了一次佯攻。遭到了大食人用投石機拋投後,又返回了中營。
天就黑了下來。
下遊的船隻因為去的時候是順水,反而提前返回。不過相差的時間不大,嘻嘻哈哈地進了軍營,吃了晚飯,休息了一下,又再度搬運物資。這一回行駛有些遠,是到左右二營的。
一切看上去很正常,物資送到中軍,由中軍調度,用船隻運輸也節約了人力。但是唐朝軍隊完成了決戰前的最後布署。
雙方從兵力數量上來說,大食人占了優勢,不過軍隊屢屢受挫,士氣低落,又將最精銳的軍隊,抽調到了巴裏黑,總體戰鬥力不如唐軍。但是有烏滸河這道天險,無論是用小木船,或者用現在河中耀武揚威的大船,都要從船上下來,這就成了最後的箭靶子。但為了保持每一軍,都能占到數量上的優勢,大食軍隊一直跟著唐朝軍隊調整而調整。
唐朝軍隊左右二營各布置了三千五百兵力,左右一營布置了六千五百名兵力。要麼瓜卵山有一萬多唐軍,剩下的兩萬多全部是在中營大營。這個戰線拉得有些長,左右一營離中軍有五十裏路遠,二營離中軍有九十多裏路遠。所以薩勒姆在左右一營駐紮了一萬五千人,數量略略有些重,這是防止唐軍再來個聲攻擊西。四營離中營有些遠,象邊營就是用騎兵通報,一來一去,也需要很長時間反饋。左右一營兵紮得稍重,能在關健的時候,能支持左右營地。左右二營各駐紮了五千士兵。剩下來的近四萬軍隊,全部駐紮在中營。
為了取勝,會戰的第一目標是集中在敵人的中軍大營。一旦中軍崩潰,兩邊兵力皆很少,大食軍隊就能成潰敗之勢。可這一帶河岸平坦,地勢開闊,任何兵力調動,都很難逃過對方的眼睛。從後方調兵更是不行,戰鬥力成問題,調來的兵少起不了作用,調來的兵多,必然被對方察覺。
所以在會戰前用了瞞天過海的計策。
一萬押運糧草的民夫並沒有離開,真正離開的是士兵。搬運糧草時,借助帳蓬的掩護,相互將衣服換上,民夫穿上了盔甲。士兵穿上了民夫的衣服。為了怕敵人起疑心,刻意上午到達,下午離開。走了三十幾裏後,紮下大營。這是一個很微妙的距離,又為下麵的布置騰出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