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三章 搶刀子(上)(1 / 3)

朱敬則一頭霧水地回去。

過了一段時間,他已明白裴行儉說的一些話。

朝廷調兵去綏州平叛,北方兵力略略空虛。突厥人乘機入侵蔚州,殺刺史李思儉。

張虔勖回兵不及,隻好派豐州刺史崔知辨營救。崔知辨兵出豐州,於朝那山(內蒙古固陽東)遇敵,此乃是一員真正的勇將,大破之。可是他遇到兩個更厲害的對手,阿史那骨咄錄與阿史德元珍用兵之道,不亞於崔知辨。兩人知道崔知辨的本領,刻意用少數軍隊吸引,崔知辨正在率軍追擊突厥敗兵,突厥大軍殺到。崔知辨寡不敵眾,戰死沙場。

張虔勖得到消息,已是數天後,又派人確認了一下,消息傳到洛陽,到了六月底。

洛陽嘩然,包括前麵王立本與李崇義兩個都督外,突厥人連敗了三個唐朝的都督。而且與前麵兩個都督不一樣,崔知辨名震西陲,那是連論欽陵都忌憚的勇將。

因此,有人說是張虔勖故意陷害崔知辨的。

這一說法很有市場,崔知辨也是裴行儉一手提撥上來的重將,程務挺與張虔勖刻意爭功抹殺裴行儉的功勞,用此奪得北方的軍權後,崔知辨臨危調於豐州,與張虔勖關係十分緊張。

但客觀來說,當時四周就近,隻有崔知辨手中有一戰的兵力,論將才,也隻有崔知辨最為突出。張虔勖有沒有陷害崔知辨的想法無法得知,但這次調遣崔知辨卻無可指責。

有人不滿,麵對事實,也無法彈劾。可是多次失利,已證明張虔勖無法勝利指揮北方將士抗衡突厥了。

說到底,是武則天的用人不當。

張虔勖是將才,不是帥才。若有一個好的統帥,那怕就是程務挺,布置好了,讓他衝鋒陷陣,他能立下大功。可獨當一麵,指揮才能不如郭元振、唐休璟,甚至薛訥盡管是一個大器晚成的人,都比他更適合擔任統帥。或者將他與崔知辨對調一下,有可能崔知辨也比他做得好。

武則天為了掌握軍隊,對張虔勖與程務挺破格提撥,有人不服,於是想讓他們立功,結果導致了北方戰局的縻爛。張虔勖不但指揮失誤,去年敗於突厥後,表現也不好。自那次失敗後,大半年張虔勖手中有一支軍隊,都不敢向突厥人發起一次正麵進攻。

一次是失誤,兩次是失誤,三次說不過去了。

對張虔勖的所做所為,沒有多少人指責。

皇帝堅硬了一回,主動去西域做縮頭烏龜。太後一套套的手段連續不斷地使出來,看不見,摸不著,卻象一道道稠密的絲網,讓人感到心寒。

政局導致世風日下,還有幾個大臣做得始終如一呢?

張虔勖就做錯了嗎?未必。隻要太後是最後的勝利者,他就做對了。

皆這樣想,武則天是最後的勝利,張虔勖也做錯了。在武則天殺害的重將名單裏,張虔勖也位列其中。

不管他的品行,他的才能欠缺,因此大臣們開始上書,請求朝廷換將。

這小子在北方不行,得重新換一個人過去。朝廷也不是沒人可以調動,至少程務挺過去,會比張虔勖做得更好。讓張虔勖繼續下去,還不如換劉敬同呢。人家沒有得到皇帝的賞識,可數仗下來,打得有聲有色。

其實北方糜爛還有一個隱形的原因,武則天為了掌控權利,對唐朝與裴行儉政策的破壞,現在唐朝為武則天買單了。

裴行儉幾乎是一個完人,從裴行儉手中奪下軍權不容易。因此,從裴行儉招降阿史那伏念下手,這一招很巧妙,用勢逼迫伏念投降,擒拿溫博。按照唐朝以前的政策,溫博還有授職,用此安撫溫博的餘部。伏念更應當升遷,雖犯下了錯誤,卻是在關健時候立下大功,裴行儉這才兵不血刃地平滅叛亂。

可為了否定裴行儉的功勞,強加於程務挺與張虔勖之上,將二人皆殺。

本來朝廷局勢大好,阿史那道真前往北方安撫,更是一著妙棋。但伏念冤殺,影響惡劣,沒有人再相信道真的話,甚至道真自己不開心,出工不出力。於是整體局勢糜爛。

再看豐州,豐州安置的最大一群突厥人是史大奈的族民,可以說是與唐王朝關係很親密了。然而伏念一死,同為突厥人,史大奈的後裔們同樣不服。他們沒有公開反叛,但沒有對唐王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