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滿足欲望,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一個人有所追求是有激勵作用的,但是不能超出自己的能力和實際情況,更不能使用違法的手段來獲取。這就要求要有一顆知足的心,不能要求過高,才能保持心理的平和與快樂。
知足常樂也是道家精神修煉的重要內容。老子《道德經》上說:“我有三寶,持有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則先,死矣。”這集中地反映了老子提倡少私心,寡欲望,知足常樂,反對貪婪的修煉思想。老子認為“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世上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災禍了,隻有知足,才能經常感到滿足,身心清靜,長生久視。在聲色犬馬、充滿誘惑、你欺我詐的古代社會裏,能尖銳地提出摒除一切私欲的幹擾,知足常樂,以求長生久安的修煉思想,可見道家精神修煉的高境界。
司馬承楨說:“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識事之有當,不任事之非當。任非當則傷於智力,務過分則弊於形神。”又說:“衣食虛幻,實不足營。雖有營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他的意思是說,不讓得失之心牽著自己的鼻子走,才能做到知足常樂。
有這樣一個關於鄉下老鼠和城市老鼠的故事:
城市老鼠和鄉下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鄉下老鼠寫了一封信給城市老鼠,信上這麼寫著:“城市老鼠兄弟,有空請到我家來玩,在這裏,可享受鄉間的美景和新鮮的空氣,過著悠閑的生活,不知意下如何?”
城市老鼠接到信後,高興得不得了,立刻動身前往鄉下。到那裏後,鄉下老鼠拿出很多大麥和小麥,放在城市老鼠麵前。城市老鼠不以為然地說:“你怎麼能老是過這種清貧的生活呢?住在這裏,除了不缺食物,什麼也沒有,多麼乏味呀!還是到我家玩吧,我會好好招待你的。”
鄉下老鼠於是就跟著城市老鼠進城了。
鄉下老鼠看到那麼豪華、幹淨的房子,非常羨慕。想到自己在鄉下從早到晚,都在農田上奔跑,以大麥和小麥為事物,冬天還要不停地在那寒冷的雪地上搜集糧食,夏天更是累得滿身大汗,和城市老鼠比起來,自己實在太不幸了。
聊了一會兒,他們就爬到餐桌上開始享受美味的食物。突然,“砰”的一聲,門開了,有人走了進來。他們嚇了一跳,飛也似的躲進牆角的洞裏。
鄉下老鼠嚇的忘了饑餓,想了一會兒,戴起帽子,對城市老鼠說:“鄉下平靜的生活,還是比較適合我。這裏雖然有豪華的房子和美味的食物,但每天都緊張兮兮的,倒不如回鄉下吃麥子,來的快活。”說罷,鄉下老鼠就離開都市回鄉下去了。
一個人對生活的期望不能過高。雖然誰都會有些需求與欲望,但這要與本人的能力及社會條件相符合,不能生貪婪之心。“知足”便不會有非分之想,“常樂”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我們應該像那隻鄉下老鼠一樣,更看重自己已擁有的生活,再心平氣和去改進問題與不是。對於別人的優越,你再氣,也於事無補,反倒是傷害了自己的身心,有什麼好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