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憶舊人倦訪長安花開餞筵招遊荔香院(1 / 3)

話說癡珠單車起行,不日已抵潼關。習鑿齒再到襄陽.薊子訓重來灞水,一路流連風景,追溯年華,忽然而喜,忽然而悲,雖終日兀坐車中,不發一語,其實連篇累牘,也寫不了他胸中情緒,便口占一絕道:

“蒼茫仙掌秋,搖落灞橋柳。

錦瑟借華年,欲語碑在口。”

吟畢,喟然長歎。

禿頭正在車頭打噸,忽然回頭道:“此去長安,隻有十裏多路,老爺進城,何處卸車呢?”癡珠想道:“西安盡有故舊,但無故擾人,又何苦呢?”便說道:“咱們進城找店吧。”轉瞬車到東門,剛進甕城,忽見從城內來了一車,車內坐著一人,定睛一看,原來是一故人,姓王,字漱玉,係長安王太傅長孫,與癡珠同年;這日要往城外探親,適與癡珠相值。兩邊急忙跳下車來,歡然道故。

漱玉因問道:“前月接萬世見信,知吾見有蜀道之遊,不想今日便到,如何走得這般快?但如今那裏卸車呢?”癡珠未答.禿頭在傍道:“老爺要找店哩。”杜玉道:“豈有此理。難道西安許多相好,都不足邀吾兄下榻麼?”癡珠笑道:“不是這般說,小弟急欲人川,擬於此時竟不奉訪,俟回陝時再與故人作十日之歡。”漱玉笑著吩咐跟人道:“你們趕緊飛馬回家伺候。”一麵說,一麵拂著癡珠的手道:“我們同坐一車,好說話些。你的車叫管家坐著,慢慢的跟來吧。”

原來漱玉家中有一座園亭,是太傅予告後頤養之地,極其曲折,名曰邃園。太傅開府南邊時,癡珠尚幼,最為太傅所器重。後來與漱玉作了同年,值逆倭發難,因上書言事,觸犯忌諱,禍幾不測,賴太傅力為維持,得以無罪。未幾太傅予告,攜人關中,所以園中文酒之會,癡珠無不在座,所有聯額題詠,癡珠手筆極多。因此一家內外男女,無一人不認得癡珠。先是家丁回家,說“韋老爺來了”。這漱玉太太便分派婢仆,將邃園中碧梧山房七手八腳鋪設起來。

是夜,兩人相敘契闊,對飲談心。傷風澤之在寢微,痛劫灰之難問。癡珠忽慘然吟道:“人生有通塞,公等係安危。我近來絕口不談時事矣!”停了一會,漱玉因問癡珠道:“你記得七年前進京,娟娘送咱們到灞橋行館麼?那一夜你兩人依依情緒,至今如在目前。你的詩是七絕兩首。”便吟道:

“灞陵驛時客停車,惜別人來徐月華。

濁酒且謀今夕醉,明朝門外即天涯。

玳梁指日香雙棲,此去營巢且覓泥。

絮絮幾多心上語,一聲無賴汝南雞。

是不是呢?”癡珠道:“你好記性。這兩首詩,我竟一字都忘了!”漱玉道:“自然忘了!”癡珠慘然高吟道:“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便問漱玉道:“你如今可知用娘是何情狀呢?”漱玉道:“我前年見過一麵,才曉得他嬤死了。以後聞人說,他哭母致疾,閉門謝客。近來我不大出門,便兩年多沒見人提起他蹤跡。如今長安名花多著哩,遲日招一個人領你去逛逛吧。”癡珠道:“我也聽得人說,這幾年秦王開藩此地,幕中賓客都是些名士,北裏風光自然比向時強多了。”

二人於是淺斟細酌,塵棕渴滌,燭跋三現尚未散筵。隻見小丫鬟攜著明角燈回道:“太太說夜深了,韋老爺初到,車馬勞頓,請老爺少飲,給韋老爺早一點安歇吧。”漱玉笑道:“我倒忘了!隻顧與故人暢談。”遂盡一壺而散。晚夕無話。

次日飯後,漱玉果招了個人來,姓蘇字華農,係府學茂才。漱玉自去城外探親。西安本係癡珠舊遊之地是日同華農走訪各處歌樓舞榭,往往撫今追昔,物是人非,不免悵然而返。第三日,漱玉回家,也跟著同遊。一連數日,總訪不出娟娘信息,癡珠就也懶得走了。彼時便有親故陸續俱來,癡珠也不免出去應酬一番,更把訪娟娘一事擱起。再且癡珠急於人川,隻得將此事托漱玉、華農,慢慢探問。

一日,三人正在山房小飲,門上送進單帖,係癡珠世兄弟呂龍文,專為癡珠餞行,請漱玉、華農作陪,末注一行雲:“席設寶髻坊荔香仙院,務望便衣早臨,是荷!”癡珠將單遞給華農道:“這荔香院你認得麼,怎的咱們沒有到過?”漱玉笑道:“這地方華農是進不去呢。如今龍文請你,你題上‘知’字,我們都陪你走一遭吧。”